佛教对鬼节的看法
文|僧禅
在民间习俗中,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的鬼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祭奠先祖的亡灵,同时也超度其他鬼魂,让他们不危害民众,保佑大众平安。而佛教对鬼节则有与民间不同的看法。下面就简要介绍民间鬼节由来,以及佛教对鬼节的看法。
在民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亡灵节,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传说这天地府大开,鬼魂四出,到人间接受供奉。在古代,鬼节真正的含义是祭祀祖先,它起源于周朝秋祭习俗。《礼记·杂记下》云:“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古时候人们靠天吃饭,作物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息存亡,因此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帮助,以保证五谷丰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要举行仪式向祖先献祭,报收成,报答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保证祖先神飨的优先权。在人们心目中,时令物品是首先献给神的。只有神飨用之后,一般人才可以享用,以免引起神灵不快,降灾祸于人间,使作物歉收。《春秋繁露·四祭》中也提到“古者岁四祭,因四时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 秋曰尝, 冬曰烝。此言不失其时,以奉先祖也。”鬼节就是在古代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民间秋祭的日期开始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到阴历七月十五前后,因为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一般意义上也是第一个月圆之日。古人认为,此时是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祭祀亡灵,是最佳时间。
后来,民众对秋祭的观念有所改变。民间习俗认为,每年的农历七月是鬼月。农历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的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民间为了防止鬼魂为患,通常会烧纸钱或供奉各种食品,超度鬼魂,或者祈求鬼神帮助治病或保佑家宅平安。这种祭祀活动到农历七月十五日达到高潮,因为,民间习俗认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鬼节。这一天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烧纸钱、摆放供品、净墓、赏花或是放河灯等丰富多彩的祭奠形式,来祭奠先祖的亡灵,以表达对鬼神的尊重以及祈求鬼神的庇佑。
古代民间鬼节的祭祖活动,通常是从午后开始。祭祖的供品主要有时令瓜果、肉脯、禾麻、水饺、纸钱、纸衣裤、元宝、钱柜等。到了近代,人们则添加楼房、自行车、收音机、彩电、冰箱、汽车等纸扎物件供祖先享用。祭祖者多到祖先墓地祭拜、添土、上香、磕头、燃放鞭炮,迎送祖先。入夜以后,人们一起放河灯。河灯,又称“荷灯”,用五色纸、木板、秫秸等扎制而成的荷花状的灯,中间放上蜡烛。人们把河灯放入河中任其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蔚然壮观。过去人们认为河灯是帮助孤魂野鬼、溺水身亡者引路之用。放灯过程中,要根据灯的情况判断孤魂或溺水者归宿:灯灭,意味着完成了把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灯沉没,意味着亡灵得到拯救,已投胎转世;灯漂得很远或靠岸,意味着亡魂已成功到达彼岸世界。一切都寄托着对死者的深切怀念。
鬼节虽然作为民间一个普通的祭祀先祖的节日流传下来,但现代却有很多人对鬼节心怀恐惧,他们担心这天鬼魂到处游荡,会给自己带了厄运,担心外出遇到鬼,晚上都不敢出门。还有的人担心有鬼进入自己家中作乱,整天心中惴惴不安,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其实,佛教对鬼节的认识并非像民间认为那样恐惧。佛教认为饿鬼是六道众生之一,饿鬼道的众生非常痛苦。他们经常很饿,连一点吃的也得不到,一滴水也得不到。之所以会投生在饿鬼道受苦是因为贪业与悭吝不舍的缘故。这一道中的众生寿量不定,有的饿鬼寿命可长达数万年,长期受着因不善业力而感召之痛苦果报。饿鬼道的众生,可以用肉眼得见。饿鬼散居于不同的地方,有些也散居于人间的世界。饿鬼大多承受着在黑暗中流离饥渴不堪的痛苦,同时也被其道中势力大者欺压。
因为过往业力,这些饿鬼经年遭遇种种外在的障碍,令其不得进食。它们的肚子很大,永远不会吃饱。它们的脚却十分幼细,犹如快断的干柴枝般,几乎承受不住身体的重量。在远远见到有食物时,它们只好跌跌碰碰地勉力向前走近,但当接近食物时,由于其业力缘故,食物便会变为各种不能吃的东西,饮料也会化为痰、脓血或尿等不能饮用的液体。内障鬼的口喷烈火,喉如针孔般小,所以即使成功觅得食品,也无法下咽。即使它们能咽下食品,这些食物入肚后,不但不令它们感饱,反而会令肚如火烧,痛苦非常。佛教认为饿鬼一般不会危害人类,他们要在饿鬼道中受尽苦报,才会在业力的牵引下投胎受报。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鬼节而担惊受怕。
为了让那些堕落在饿鬼道中的众生能够出离苦海,往生善境,佛教寺院通常会在民间鬼节那天举行盛大的盂兰盆法会,超度那些在饿鬼道中受苦的众生。佛教称这一天是孝亲节,也称为盂兰盆节。因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是僧众结夏安居圆满的日子,因此佛教又称这一天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佛教的这一节日来源于《佛说盂兰盆经》,据该经记载,佛陀的弟子目犍连修炼得到六通,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用道眼观察到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煎苦,瘦成一幅皮包骨的形象。因此,目犍连马上用钵盛饭,借神通力量,送给母亲吃。他母亲接到钵饭,赶紧用左手遮钵,右手抓饭,谁知饭还没有送到嘴里,就在手中化成火炭,根本不能入口。目犍连看到母亲遭受如此之苦,而自己虽然具有一定神通, 又不能救她,不禁大哭起来,赶紧请求佛陀想法救拔自己的母亲。佛陀说:“你母亲罪业深重,凭你一个人的道力根本无法救助,要使你的母亲脱离苦海,必须依靠十方众僧的道力。” 目犍连询问佛祖,怎样才能会集十方众僧,来救拔他的母亲,佛告诉他:“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该在那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仗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救你母亲脱离苦海。”
目犍连谢毕佛陀,按佛所言在七月十五日,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后来,依靠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果然救其母亲脱离苦海。于是目犍连又问佛祖,佛的弟子以后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亲呢?佛祖说:“从今以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时,佛欢喜日,筹措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令现生父母增福延寿,过去父母离苦得乐,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办法。”
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该经能够仰仗僧众的力量使多生父母得以超升,因而受到提倡孝道的人们的喜爱。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以报祖德。到唐代时,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各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由于梁武帝的提倡,盂兰盆法会便成为民间一个固定的节日相沿成习,直到现代,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各大寺院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法会,超度信徒过去七世父母,同时也为在世父母祈祷福寿绵长。
因此,鬼节作为民间的一个节日长期流传,但我们不必为民间鬼节种种奇谈怪论所吓倒。作为佛教信徒,我们应当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待鬼节,并且尽己所能在民间鬼节这一天以佛教的仪式超度在三恶道中受苦的多生父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