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4 December 2022

佛教的心灵环保理念

文|慎独

学佛的人,所追求的是智慧解脱和佛国净土。佛国净土有两种,其一是佛、菩萨愿力所成就的清净微妙的净土佛国;其二就是众生的清净心所成就的浊世净土。

所谓浊世净土,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把滚滚红尘当作人间道场,在这百味杂陈纷纭复杂的人世里开创出一片心灵的净土。《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又说:“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第一句是说心灵若能不受内外环境所困扰,虽然照常生活在人间,等同于生活在佛国的净土。第二句话是说,若是能放下自我的私心,而为一切众生作不求回馈的服务,内心的平安欢喜,也等于生活在佛国净土。禅宗六祖惠能说“佛性常清净”,旨在劝导人们要守住自己的清净心。后来马祖道一提倡:“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也是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两种心,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即本心、真如、佛性;妄心是指执迷于人世间 生死祸事的世俗心。世人常被自己的“妄心”迷惑,所以难以成佛;而一旦不惑于妄心,悟见清净“本心”,便可达到“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境界。

因此我们可以说佛法修行是建立在修心的基础上,是对心灵的提升和净化。当我们说到迷与悟的时侯,无非是在一念之间,当我们说到转染成净的时侯,也无非是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之间。

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有形的,它造成的直接危害容易被我们感觉到。可是,当我们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那又是怎麽样的一番情形呢?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是被那些色声香味触遮蔽得没有一点空间?是不是已经在名利声色的主宰下彻底丧失自由?是不是已被贪嗔痴驾驭得疲惫不堪了呢?经过深刻细致的反思,我们将会发现:人类的内心正面临着和生态环境同样的处境。

对于生命发展而言,每一个生命来到人世上都是鲜活和纯净的,可逐渐的生命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因就是生命受到了不同的熏染,导致了生命之间的差异。不同情况和环境将给予生命不同的影响,生命的本体也会改变本色,如果生命有幸能够接受到修复和保护,那就意味着到达了心灵的环保范畴。

所谓“心灵环保”,就是把如同保护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我们的心灵健康成长,要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理念,及时清除一些心理垃圾,使自己不受其负面影响,形成恶果,达到使心灵闲适、快乐和清净的目的。为什么要讲“心灵环保”呢?因为环境的污染是由人造成的,“环境”本身不会制造任何污染,植物或矿物也不会为人类环境带来污染。唯有人类会制造脏乱,不但污染物质环境更是污染精神环境,从语言、文字、符号,种种形象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等都会为人类的心灵带来伤害。物质环境的污染不离人为,而人为又离不开人的“心灵”。如果人们的“心灵”清洁,则我们的物质环境不会受到污染,身心的成长也不会受到威胁。

譬如说到癌症,其实不是一天两天能得的,除了遗传等因素以外,很多都是心理问题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最后使得身体和心理崩溃,到了难以救治的地步。虽说人各有命,但佛法也告诉我们,修行可以改变命运。这里的修行不仅仅是念经、打坐、做些善事什么的,修行其实就是通过各种理念和方法修正自己的日常行为和自己的心念,这样的修行受用无穷。

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与生命之间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因此,爱护自己,也应爱护他 人,度脱自己,也应度脱他人。在行为中,要有“自他相换”的理念,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看成自己,并把是否对他人有利作为区别大善大恶的标尺,认为对己对他都有利是善,对己不利而对他有利是大善,对己对他都不利是恶,对己有利而对他不利是大恶。佛教认为人们的贪、嗔、痴是造成心灵不得安宁的原因,称之为“三毒”。指出人们贪欲过重,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与心灵的不安。减轻欲望,待人真诚,慈悲为怀,不仅有利于减少与他人对立,养成平和心态,而且有益于自己心灵的健康,所以佛教要求人们宽容、厚道。宽容既是与人相处和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剂培养自己性情平和善良的良药。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宽体胖”,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心境平和善良,不仅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还会给人的精神和身体带来双重的调节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

佛教历来就注重心灵环保,如佛教要求佛教徒遵守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六度—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 乱)、般若(度愚痴)。这些无不是从人的心灵上开始净化,使得我们在消除心里的各种妄念、贪欲、猜 忌的同时,也消除了各种不安、痛苦、凄惨的恶果。

印光大师曾经开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其实也是心灵环保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只要如师所言,我们身体力行的去做了,必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行,势必给大家创造出一个和谐自然的生存环境,人间净土也必然可以建立。

儒、释、道三教有“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之说。佛教的身心和谐意义,出自佛教经典中“寂静”或“和合”一词。和平、安闲、静谧的涅槃状态,自始至终都是佛教的理想。佛教讲求的心地和平,主旨就是要在体验寂静的基础之上,以寂静的智慧,除净烦恼的根本—无明我执,彻底证明平等空性,最终获得自我的觉悟。佛教的戒、定、慧三学,则是在寂静之中体现和平深意的方法与过程。

佛法告诉我们,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不善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也有有漏的种子。每个人的种子不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特别淡泊,有的人特别贪婪;有的人特别慈悲,有的人特别残忍;有的人特别谦和,有的人特别傲慢。学佛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过程,心灵环保就是从改变这些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内心,善和恶就像是交战的双方,而我们自己就是提供给养的那个人。我们每天所起的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我慢心和嫉妒心,都在滋养着我们的烦恼心理,都在给那些有漏的种子浇水,使它们不断增长,使它们的力量不断壮大,当它们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时,我们的人格就会随之而堕落。反之,如果我们能够从善如流, 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心理,人格就能得到纯净和升华。

当代佛界大德圣严长老是心灵环保的提倡者,主张环保应从人的内心做起,只有心灵清净了,只有内心深处具有环保的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做到环保,才有可能落实环保。心灵环保不仅是我们个人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满目疮痍的世界时,我们应当明白,对世界造成最大损坏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内心燃烧的欲望。如果我们不能把爱财之心变成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果我们不能把占有的欲望变成对生命意义更崇高的追求,那么,任何环保行为都无法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如果我们用佛陀教导的方法,将内心的贪欲心变成喜舍心、将嗔恨心变成慈悲心、将嫉妒心变成包容心、将轻慢心变成尊重心。心念转变之后,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佛就住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我们的耳朵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我们的口中说的都是佛的语言;我们的身体做的都是佛的事业。因此,常行修习十善业道,则可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共业。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看,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乃至人与山河大地,莫不息息相关。这便是佛教中“同体与共生”的理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