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8 May 2020

一点心得

文|真性

还没学《愣严经》之前,对佛法的认知只是善恶、因果、趋吉避凶,甚至于觉得人生皆苦,充满无奈,所以无可奈何的必须积集善业,以期待有更美好的今生与来世。凡是遇到任何事情皆以因缘,业力的角度来对待。

学了《愣严经》以后,知道“内外、真妄”的差别。在遇到顺逆的境界,会先把心带回家,依止一念心性,安住真如,以“真妄”的角度出发来处理事情。当遇到左右为难的事情,也会放慢步伐,不再冲动,有时甚至先跳出因缘的角度以空观来处理。

记得有位法师说过:一个安住在真如的人,你的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人生是来历练的。当顺境显现时,不再贪念享受,遇到逆境时,也不再怨天尤人。

我也常以法师说的“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好的坏的都有意义,酸甜苦辣统统有意义”来自我勉励,并且了解到,一切事情都只是假借所有顺逆的因缘,而成就开显我们自性的福德、智慧二种功德。无论任何境界皆以“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为安住点。

最后明白学佛的最终目的:以成佛为目标。

念佛不再想要得到感应、见佛、趋吉避凶,也知道应该以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角度来念佛,而往生净土的目的是为了圆成佛道。

《愣严经》提到“心”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本来没有生死,只因一念妄动,而变现生死轮回。以这个观念,每当遇到身体受伤时,身“痛”不代表“心”一定也要“痛”,只要把妄想的注意力回到一念心性之中,其实并无“痛”。

例如:

1. 打针。其实是一念妄动“怕痛”,而造成还未打针,我们就已经先痛,事实上“痛”不一定来自“觉受”,而是我们的妄念。

2. 噪音。以前念佛静坐时,只要有一丝声音就觉得烦躁,感觉是外在的环境在干扰,但是当“把心带回家”以后,其实还是可以安住在佛号或呼吸。声音是无形的,只要我们抽离“安住点”,其实背后可以安住“无声”。这个“无声”,不是“没有声音”的意思,而是“无念”,不要安住在妄念。渐渐的就得以很自在的安住“六根和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就看“心”往何处而 “安”,如此而已。

3. 临终。虽然还没到此阶段,但是曾经在病中,朦胧之中出现这一生从小到现在住过的房子,最后回到自己的身体,发现无处是“家”。当时因为一念的妄动,感觉难过,后来听见念佛机的佛号,将安住点拉回佛号,忆念佛号,知道此生如梦如幻,不是依止处;极乐世界虽然也是如梦如幻,但是该处好梦者也,醒梦者也。后来安详入睡,而许久缠身的无名病因也渐渐无药而愈。

从此得知,没有平时“正念”的训练,想要有个安稳的临终是不可能。平时必须训练这一念心,习惯于安住佛号与净土;否则境界一来,一念妄动必往“爱念娑婆”去。“佛号”是桥梁,安住佛号的那一念愿意往生的“心”才是关键。

我们知道安住点才是关键以后,有些人会説:“我的心已经趋向极乐世界,念念往西方,念不念阿弥陀佛这句佛号都可以。”但是根据经验,我们在娑婆打滚太久的心是不能没有所缘境,若不将心念安住在佛号,心念的所缘境必将安住于娑婆。所以虽然佛号是桥梁,但是不能抛弃,不可太高估自己,还是得“依止佛号”,“安住极乐世界”为始终。除非已经达到更高的层次,初学者万不可有捨弃佛号的想法,不想再轮回娑婆,万万不可冒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