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7 March 2020

“微佛教”对“人间佛教”构建的影响

文|王春华

佛教是人间的佛教,是现世的佛教,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佛教。如何运用自媒体推动传统佛教与人间社会相结合,从而构建“人间佛教”,是当今佛教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正如净慧长老所言:“‘人间佛教’不只是一个口号, 而是一个不断地推进传统佛教与现实社会人生相结合的漫长过程。”本文通过对自媒体中典型的社交工具“微信”的研究,来探索“人间佛教” 在“微时代”的发展,以及“微佛教”对“人间佛教”构建的影响。

一、“微佛教”对传统佛教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打破时、空限制

以往佛教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全国少数几个大的寺院中,对于小寺院和偏远地区的信众本身就不公平。长期落后的传播方式,使得很多人没有足够的机会很好地了解和学习佛教文化。微信等自媒体的使用促使了佛教文化广泛地传播,它推送便捷自由,不需要占用空间资源。如北京华藏图书馆、世界佛经图书馆和大象图书馆等微信公众号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佛教资源的汇集和整合,实现了全球性优质佛教文化资源的共享。传统因地域、时间和佛教资源力量导致的文化鸿沟正在逐渐缩小,“微佛教”突破传统的佛教传播的时、空资源限制,使得人们获取知识更加便捷、高效。

(二)促进传播方式的变革

“微佛教”让佛教文化的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而且随着智能手机微信的使用,智能手机、手提电脑、平板电脑等泛在化移动的传播方式,从根本改变佛教传播的环境和手段。人人能够整合佛教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微佛教”的各种公众平台的广泛建立,推动着佛教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传统以纸质书本和人为主要媒介的传播方式,正在逐渐倾向数字化的音、频、图、文等方式的传播。如网络上很多佛教僧侣自媒体运用微信群的形式进行宗教传播活动,改变了传统面对面传播的情况。然而,“微佛教”不是给佛教文化带来颠覆,而是促使其在传播方式上革新和升级。佛教文化的传播,将形成一个以数字化、信息化的“微佛教”为主,以寺院、纸质书本和人际交流传播为辅,具有共享性、泛在性和多元结构的传播方式。

(三)弱化了传统的教育和学习

在开放的“微佛教”的文化知识传播过程中, 像五祖弘忍大师耳提面命为慧能讲解《金刚经》的传统教育的模式将可能被弱化,“尊师重道”的传统也有可能会受到挑战。更多的人趋向利用“微佛教”平台满足自己对佛教文化的需求,使得社会中多了一丝冰凉网络气息,少了一份师徒间面对面暖暖的人情味。学习者与传播者之间更多的是体现在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流,尤其是在家学习者和出家弘扬佛教文化的僧人之间更为明显,宗教教育之中的那种教人、育人的功能将受到极大弱化。

此外,“微佛教”时代触手可及的佛教文化音频、图文等资料,给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乘公交车、工作休息之余,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时随地就可了解一些佛教文化。学习者虽然拓宽了知识面,但是由于“微佛教”资源的庞杂和碎片化地学习,在学习的深度上明显有所差距;另外,只言片语,蜻蜓点水和朝秦暮楚式地学习,更使得学习者难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佛教文化体系。加之“微佛教”内容鱼龙混杂,学习者的层次不一,以及部分的贡高我慢、不尊师重教的心理情绪的存在,致使人们很容易走错路、弯路。

二、“人间佛教”的构建对“微佛教”的利用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佛教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城市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间佛教”已经为如何发挥佛教的道德、文明作用指明了方向。“法无定法”,“微信”等自媒体只是一种社交网络工具,自身并没有任何的价值和道德属性,但佛教对微信等自媒体的开发和使用是在践行“人间佛教”,是为城市文明建设服务的一件“如意宝”。

(一)以实体为体,以虚拟为用

“微佛教”之所以能在现实传播中发挥强大功效的原因,是其有着一个强大的有形的实体佛教存在,如寺院、居士林、佛教慈善组织等等。“一种理想的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是充分整合虚拟的场景与现实场景的各自优势,以互联网新媒体作为向社会人士传播佛法、引导信众的虚体,以佛教寺庙及相关的基金会、慈善组织作为让社会人士体验佛法并服务信众实体在虚拟、现实之间形成的良性的人际与信息环境。”实体的佛教形式的存在是网络虚拟佛教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而虚拟的“微佛教”又为实体佛教寺院、慈善机构、念佛团等组织发展的带来牵引力。倘若二者缺失其一, 在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发挥僧、俗各自优势,打造优质公众平台

当今中国佛教的创新发展和“人间佛教”理念的践行,既要抓住契机立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又要发挥“一个核心,两个主体”的作用,即以“人间佛教”理念为核心,发挥僧、俗两个主体的在家、出家的优势;在共同的理念指导下,安守本职,求同存异,通力协作,施展各自的优势。

法门八万四千,法法平等,无高下优劣,因不同根器而宣示不同教法。“佛法是应该契机的(不是迎合低级趣味)了解现代中国人的动向,适应他、化导他,为以佛法济世的重要一着。”因此“微佛教”公众平台的建设,应注意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专栏, 打造优质的微信公众平台。如南普陀寺的公众号平台针对不同的群体设有:普陀佛学(经典导读、方丈微语、大德开示、佛光掠影)、普陀教育(初入佛门、僧伽培养、佛门义工、微话人生)普陀环保(禅茶素味、社会公益、健康人生、人生广角)、在线礼佛等不同佛教文化平台,从而满足了不同群体对佛教文化品味的需求,从而扩大了佛教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影响。

(三)因地制宜发掘文化,彰显本寺和地域特色

佛教对微信等平台的建设不必做到千篇一律, 要因地制宜地根据自身条件、建设富有本寺院传统和区域化的特征,同时在弘扬某一教法、使得佛法深入浅出易于被现在的人接受和吸收时,做到化整为零,注意前后连续性,以适应人们在琐碎时间阅读和系统性吸收。如上海玉佛禅寺微信公众号中“方丈微语”,短短几句平实的禅语,几秒钟就可以读完,但却给人们留下无穷的禅味和无尽的启迪;西安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在对《景德传灯录》弘扬时,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划分为十五个部分, 每天早上六点四十左右发送微讯,十五天弘扬完毕, 从而保持了其思想的系统性。

另外,要注重深入发掘本寺院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地方区域的历史文化。西安鄠邑区三论宗的祖庭草堂寺微信公众平台,发掘和继承鸠摩罗什大师的弘法利生的精神,设“草堂寺佛学大讲堂”专栏,体现本寺的特色文化;河南嵩山少林寺官方网站的微信公众平台,设有“少林武术”一栏,无形之中对河南地方的武术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弘扬佛教寺院文化与地方文化相得益彰,在促进佛教文化传播同时,也为带动地方和区域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三、结语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又是充满着时代朝气与时俱进的。佛教的历史是古老悠久的,但是佛教的传承者们和佛教焕发的慈、悲、喜、舍的精神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佛教的“圆融”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哲思上,还体现在理事和事事的圆融上,“人间佛教”积极把佛法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在处理社会事情之间无处不彰显佛法圆融。同时“人间佛教” 不仅仅表现在对佛教思想的践行上,还表现在佛教传播途径的与时俱进上。“微佛教”便是传统佛教与当代网络自媒体相适应的产物,其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我们应当“扣其两短,允阙执中”,既要看到它的远大前景,又要洞悉它的不足。使其对传播佛教文化,弘扬佛教的慈悲、平等等普世精神,构建“人间佛教”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