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8 August 2019

这才是佛法之根本!你学习的“佛法”对吗?

星云大师

四圣谛与缘起、三法印是构成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缘起论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缘起,而三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想基础,四圣谛则是缘起论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称为根本佛法。

缘起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这种说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为“缘起”。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中,佛陀说:“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缘起法表现在有情生命的流转上,称为“十二缘起”;表现在世间事事物物的生成上,则称为“因缘所生法”。

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可以说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这也说明了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贯性。

缘起是佛教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解释宇宙万法起灭,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稻秆经》说:“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佛陀的法身,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缘起性空”,若能从缘起法中通达诸法的空性,即知缘起而有的一切法虚幻不实,即能从缘起法中见到诸法的空性,这就是佛陀的法身。因此《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成佛”,故知欲成佛道,必须谛观缘起。

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俱舍宗为了说明万法的因果关系,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杂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缘起的最好说明,也是因果法则的最佳诠释。

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即:(一)果从因生;(二)相由缘现;(三)事待理成;(四)多从一有;(五)有依空立;(六)佛是人成。

“缘起说”在佛陀时代早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的论师依此为根本教理,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学说。尽管各宗各派的经典根据、论述说法不同,对于“缘起说”所阐述的,无非是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以及人生苦乐的来源。

例如缘起法显示世间上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起,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好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遭逢不好的果报,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此外,缘起法启示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可能变坏,坏的也可能转好,因此,即使一时遭遇困难、挫折,只要能坚持百忍的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逆境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无常”为人生带来希望无穷。

诸法既是因缘所生,自然空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若能正观缘起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远离爱欲、烦恼。烦恼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自在的最大障碍;烦恼既除,当然就能获得生命的解脱。

因此,认识缘起,知道人生祸福、好坏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如此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认识人生的意义,而能活得踏实,活得自在,进而建立感恩的美德,培养随缘的习惯,拥有希望的未来,了悟真实的人生。

四圣谛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

一、苦谛:以智慧观察世间事物,情与无情悉皆为苦。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无边诸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

二、集谛:以智慧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众生由于无明、贪爱、瞋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由此种种恶业而招致种种苦果。

三、灭谛:透过智慧,证得涅槃,究竟解脱生死烦恼。“涅槃”是指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

四、道谛: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一般指佛陀初转法轮时所开示的八正道。

若就因果性质而言,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是流转门,“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是还灭门,“道”是因,“灭”为果。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四圣谛应该是集、苦、道、灭,但是因为“果”易明而“因”难晓,佛陀为顺应众生的根性,因此先明示苦相,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再示苦因,使正确明了苦之来源,及苦因为可断者,继而示以涅槃乐相,令生欣慕,然后再说离苦之法,令其修行,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灭,如病已痊愈;道,如治病的药方。《佛遗教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四圣谛是宇宙间颠扑不破的真理,其与缘起、三法印是构成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缘起论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缘起,而三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想基础,四圣谛则是缘起论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称为根本佛法。

四圣谛是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对四圣谛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来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圣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更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行相”。

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谛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圣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同样证悟四圣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三法印

世间上每个宗教都强调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必须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等四个条件。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合乎这四个条件的真理。

因此,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监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大纲,不仅说明宇宙人生生灭变化的现象,也诠释诸佛寂灭无为的解脱境界,是涵括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三条定律:

一、诸行无常: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

无常有“念念无常”与“一期无常”两种。佛法中的无常,并非“断灭”,而是“变灭”,这种“变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的,这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

诸行无常所以是三法印之一,是因为它对人生有积极的激励意义。《大般涅槃经》中说:“一切诸行悉无常,恩爱必归别离。”体念无常,能激发广大菩提心,完成自己,也救护一切众生。当初佛陀舍弃世间荣华,出家修道,是有感于人生的无常;成道之后,也以苦、空、无常的人生真相来开导众生。因此,原始佛教教团的成立,可以说是源于佛陀对诸行无常的体悟。

二、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的,不变的“我”的实体,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说“无我”。

无我有“人无我”、“法无我”二种。因为一切法“无我”,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缘起性空”,无我系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所以要正确的了解佛法,必须彻知诸法无我。

三、涅槃寂静:这是灭除贪、瞋、痴、慢、疑等诸烦恼,达到身心俱寂的一种解脱境界。“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寂静”是远离烦恼,断绝苦患,也是涅槃的异名。

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成道之初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显现。”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我执”之故,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于是流转生死;“我执”若除,则惑、业不起,当下即能证得涅槃实相。佛陀宣说三法印,就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以引导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乐,所以《法华经》说:“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三法印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一切小乘经典都是以“三法印”来印证是否为佛说;大乘经典则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佛法的究竟与否。一实相印其实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所以有不同的立名,是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所以佛陀说法才有广略的方便,而究竟之理只有一个。

过去佛教一直给人悲观消极、遁世避俗的印象,这是因为一般人对佛教所说的“苦”、“空”、“无常”等义理,有了错误的理解,以为佛教只是消极的讲苦,讲无常,却不知道其中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认识苦、空、无常的人生真相,从而发起欣乐厌苦之心,积极的追求究竟涅槃之乐。三法印所要传递的就是:无常才有希望、无我才能和众、涅槃才是究竟,这是我们对三法印应有的认识。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三法印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缘起说是佛陀教法的代表,两者意义相通,同为最初的根本佛法。因此,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