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6 August 2019

《六祖坛经》名言警句的佛教思想内涵

文|继平

在《六祖坛经》中有很多阐释惠能禅宗思想,讲述禅门修学方法,指导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这些言简意赅,义理深邃的名言警句不仅全面深入的阐述了禅宗思想理论,而且对修禅者的修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这句名言出自本经《行由品》中,经中记载惠能从岭南来到黄梅亲近五祖弘忍,见面后弘忍便问他是什么地方人,来黄梅有何所求。惠能告诉弘忍说自己是岭南新州人,千里迢迢来亲近弘忍禅师,就是为了求成佛,并不求别的东西。弘忍为了勘验惠能的根性,便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獦獠”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含有蔑视之意。弘忍这句话并不是对惠能的歧视,而是要看他如何作答,据此就知道他的根性如何。惠能回答说:“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但佛性人人具足,没有南北之分。虽然我是南方獦獠身,但佛性与和尚并没有差别。”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够成佛。不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不论是在家身份还是出家身份,其佛性都是一样的。

弘忍一听惠能的回答,知道他的根性大利,本想与他再说些参禅悟道之类的话,因看到众弟子都在旁边,为防止众弟子的嫉妒,于是就让他到后院中从事踏碓舂米,劈柴之类的体力活。直到机缘成熟之后,弘忍便通过密室传法的方式,将衣钵传付给惠能。

思量即不中用

“思量即不中用”出本经《行由品》中,这段经文讲述了五祖弘忍召集众弟子,让大众通过书写偈语的方式来勘验弟子是否见性。若是哪个弟子的偈语能够见性,弘忍禅师就会将禅宗衣钵传付给此人,这个人就可以做第六代祖师。弘忍禅师还特别告诫众弟子,真正悟道之人,一言之下即能见性。若是在作偈语时还要反复思量卜度是不中用的。此时,即便能作出偈语,也不是见性之作。弘忍禅师认为,一个真正见性的人,即便是在挥刀作战的紧急关头,也能于言下立见自性。

对于一个禅者来说,参禅见性,要求的是当下即证,非思量所得,非语言文字可解说,非不现见相,非错乱所见相。因此,由思量而知,经考虑而得,不是宗门的自家珍宝。所以,后代宗师的指导作略,见人拟议,便直接或间接地来个否定,或毫不留情地加以棒喝,要求他截断思流,去除妄想执著,在棒喝否定下顿见自性。

欲求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这两句格言出自《行由品》中,意思是说,修道的人要追求无上菩提,不可轻视初学佛的人。惠能在后院听童子为他读诵神秀偈语之后,认为神秀偈语没有见性,自己便在童子带领下来到神秀书写偈语处,对大众说自己也要写一首偈语。由于他不识字,就请江州别驾张日用帮他写。张日用一听说惠能不识字,还要作偈语,便说:“你也作偈,此事稀有。”

惠能便对张日用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一个修行人要想参习无上菩提觉道,就不应该轻视初学佛法的人。下下等的人中会有上上等的智慧,上上等的人中也有愚钝没有智慧的。如果轻视别人,就犯下不可估量的罪过。在佛门中,即便是初学佛之人也不能轻视,他们将来会有罗汉和菩萨出现。

阿育王崇信佛教,他见到出家人就礼拜。有一次,与大臣们出巡,途中遇见一位小沙弥,阿育王很想向他礼拜,可是一想到自己堂堂一个帝王,又有众多的大臣跟随,在众人面前向一位小沙弥顶礼,有失威严。于是他就把小沙弥请到无人的地方,向他礼拜,并叮咛小沙弥说:“请你不要向别人说,我今天向你顶礼的事啊!”

此时,小沙弥看到路边有一个小瓶子,就以神通力将自己变进小瓶子里去。过了一会儿,又变现出来。然后,小沙弥也拉着阿育王的手说:“请大王也不要向别人说,我小沙弥能从小瓶子进进出出的事啊!”

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当下豁然顿悟:即使是小沙弥,也是不容轻视的。从此以后,对于出家人,更加礼遇不敢怠慢。

不得以貌取人

“不得以貌取人”出自本经《行由品》中。经中说,惠能请江州别驾张日用为自己写偈语。张日用说,你只管诵出偈语,我为你书写。你如果得法,先须度我,不要忘记我的话。惠能便诵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张日用为惠能写完偈语之后。众人大为惊讶,没有一个人不为此唏嘘感叹的。大众相互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什么时候他竟然成了肉身菩萨。”五祖弘忍见到大众惊奇于惠能不识字竟然能作出有很深见地的偈语,担心惠能遭人陷害,于是用鞋将偈语擦掉了。他对大众说,此偈也没有见性。大众方才散去。

惠能是南方人,身材矮小,相貌不佳。他到黄梅后,通过与弘忍禅师的一番对答,弘忍即知道其根性大利,为防止弟子的加害,让他到后院做苦役。但是,弘忍的弟子则对这位相貌丑陋的南方人并不友善。直到惠能作出一语惊人的偈语时,大众才刮目相看,并发出“不得以貌取人”的感叹。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跟从弘忍禅师接法之后,离开黄梅在猎人队中隐居十五载,向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命惠能守护猎网,他每见网中生命,都将其放生。每当做饭时,惠能就放些青菜在锅中煮。有人问其缘由,惠能回答:但吃肉边菜。

惠能想到自己已经在猎人队伍中隐居十五年了,不能长久隐遁,应当出来弘法。他于是来到广州法性寺。到法性寺时,正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当时风吹幡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在动。两人争论不休。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大众听惠能如此说,都大为惊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道出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 悟者谓一切从心起,心不起则一切不起,心不动则一切不动,故说心动,亦为悟语。见物相状者看物静相、动相,幡不静故说幡动,亦为通俗表相说。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这句名言出自本经《般若品》中,惠能禅师为弟子开示:凡夫就是尚未开悟的佛;佛是已经悟道的凡夫。佛与凡夫的区别就在于迷与悟的不同。当众生前念迷时,就是凡夫;一旦破迷开悟,众生就是佛。惠能又认为,烦恼就是菩提,当众生烦恼断尽之后,就能趣证菩提。众生修行的过程就是断除烦恼,证得菩提的过程。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如果众生没有烦恼,也就无所谓趣证菩提。当众生前念执着于外境就是烦恼,后念离开外境就是菩提。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是禅门中的名句,说明凡夫与佛只是迷悟的不同,烦恼与菩提是执着与不执着的区别。这几句名言在修行中有重要意义,是指导禅子破迷开悟的理论指南。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这句格言是禅门著名的禅语,出自本经《机缘品》。经中说惠能从黄梅得法之后,来到韶州曹侯村,当时并没有人知道他是得道的高僧。当地有位叫刘志略的人,他姑妈出家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一次,无尽藏比丘尼诵《大涅槃经》,惠能禅师听过之后,随即说出经文妙义。无尽藏比丘尼手持经卷,请问经文中某字的含义。惠能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说:“字尚不识,焉能会义?”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无尽藏比丘尼听惠能说自己不识字,但能够解说经义,感到很奇怪。所以,她就反问惠能:“你连字都不认识,又怎么能解说经义呢?”惠能“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的回答令无尽藏比丘尼大为叹服,于是就请惠能为他解说经义。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是说诸佛的微妙心法,是通过以心印心的方式来实现的,与语言文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佛陀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自此,非关文字的禅宗心法便开始大盛于禅门。禅宗认为,习禅者修证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谓“开口即错,拟议即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六祖坛经》中的名言警句很多,从本文中选录的名言可知,本经中的名言不仅阐释了禅宗思想内涵,讲说了参禅悟道的修学方法,还论述了为人处世之道。现代的习禅之人若能准确深入体会本经中的名言警句的佛教思想内涵,不仅能全面把握本经的思想主旨,而且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修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