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2 August 2019

开示三则

本源法师

戒律如镜照我心时时拂拭莫染尘

学佛是什么意思?就是要以佛的行为、佛的起心动念,作为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行为。那对于佛来讲,他其实没有戒律可持,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好的心。我们的心里是自私的念头,所以说我们要学佛,就是要有所约束。我们的心、我们的行,要向菩萨靠拢,所以我们要受持菩萨戒。

受持了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到不要紧,但是你要经常把戒律拿出来对照。戒律就是一个镜子,你反反复复的诵,越诵戒体越深,这个时候你内心的定力就越来越强大。比如做一件事情,你去吃肉,天天有人在旁边提醒你:“这个肉是你前世的父母呀,今天在吃的肉,这是你前世的父母呀;明天在吃时,还是你前世的父母呀。”总有一天你吓得不敢吃,因为你是在持戒嘛。

如果说你没有受戒,无所谓呀,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没有心理障碍。但是你持戒了以后,你的戒体发生作用,你就有心理阴影,你做错了还知道去忏悔。没有受戒的人,根本不知道去忏悔,他的罪业一天一天在增加。你受戒了以后,你知道自己业障深重,你有认知的。

所以一定要去受戒。佛陀也讲:“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愿意去受佛的戒律,你就是真正的佛子,离成佛也就快了。你现在害怕去受戒,现在很多人害怕不愿意去受菩萨戒,其实反过来的意思也就是“我不愿意成佛“。其实他学佛,发的是虚妄之心,因为愿心不够强。你看弘一大师为什么也讲,他受的也是菩萨戒,但还说自己只是一个五戒的,菩萨戒没有持圆满。所以这个就提醒我们,现在我们这个时期一定要好好的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菩萨戒受了以后,就是要督促你向佛慢慢的靠近、慢慢的靠拢。所以说我们在座的各位要勇于去受持,一定要去做一名菩萨。而且经常要把菩萨的戒律拿出来诵,来对照自己,我哪条今天犯了?犯了以后不要紧,反反复复的去改,总有一天我相信会改掉的,你肯定比没有受戒的人进步多了。所以说,要好好的去受持戒律,阿弥陀佛。

修行是管好自己不要看别人过错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个问题。其实修行是管好自己。整天把自己的时间跟精力放在去发现别人的缺点上,叫浪费。应该整天要放在自己身上。所以,要觉察,觉察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对治自己的烦恼障。六祖慧能大师说“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这句话我有一天终于体会到了,所以必须在现实当中才会发现。有一次庙里做三时系念佛事,两个居士第一次做下来,我问这两个居士,今天佛事做得怎么样?一个居士跟我讲:“师父,这个佛事做得太殊胜了,太好了。”另一个居士说:“这个佛事做得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那个和尚没有念,还有一个和尚好像在瞌睡。”后来到了第二次的时候,我就注意观察他们两个人的表现。一个人他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情况,他在把他的心,那个叫三时系念,系就是安住在、系牢在佛经上面,他已经忘我了,忘记外面了,跟在后面唱得很高兴,念得很高兴,看到祖师大德的开示他也很高兴,很欢喜,他不知道外面,哪个和尚念不念,与他没有关系,他自己好好在念就可以了。另外一个居士,他没有心在这个经上,他在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哪个和尚没有念,哪个和尚在睡觉。他一点利益没有得到,对不对?而且造了一身罪过。因为他始终在发现别人的问题,他没有用佛经来照自己。

佛经是一面镜子。另一个人,他不管别人,只管自己。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不要看别人过错,你多看自己就是觉察的意思,对治自己的烦恼障。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的修行靠什么?靠智慧,解脱靠智慧。所以《心经》为什么提醒我们,三世诸佛,靠智慧才能得解脱。智慧哪里来?就是要深入经藏。要经常深入经藏,你才会得智慧。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具足三轮体空的智慧去行布施,这样所得到的是无漏的福德。我们现在修行,看有多少人知道无相而行布施?不知道。你看为什么我们念佛的人多, 往生的人少? 其实就是不明理。我们现在都是比较执着于相,做事情执着于相。所以如果用《金刚经》的思想去做事情,那就没有丝毫的压力,很轻松、很自在,而且积累无漏的福德。

《金刚经》讲到了着相布施,佛经常用比喻: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行布施,所得的福报在世间法来讲是非常之大,虽然之大,但它还是有数目的。这样所得的福报是虚妄的,早晚要丧失。而且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说单有福报没有智慧是很危险的。智慧是眼睛,你福报越大,你造恶业的机会也就越大,福报大的人,成就快,但是堕落也快。

所以大家要知道,有福报也要有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福报大,你造恶业也最容易,堕落得也就越快。但是如果你有大福报、大智慧的话,成就也就越快。如果我们不着相去行布施,哪怕是布施一个苹果,我们不着相去供养佛,所得的福德是虚空遍法界,就是无漏的福德,是成佛的资粮。佛陀在此地,比喻说道,当一个人不着相去布施,就好比太阳高照,在阳光照耀之下,看到无量的珍宝,取之不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