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2 April 2021

净土教法的生死观(一)

法藏法师

一、前言:信息生活的盲点

这次圆光佛研所举办大专智能营,邀请学人来向大家说明有关净土教法的生死观,希望能从一个比较广泛的角度给诸位得到利益。

就事实来看,在这种时代要办这个活动是更显得不容易;计算机网络时代一来临,什么事情都可以在指尖上完成,那生死的问题呢?会去注意它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日常中我们所看到、听到的讯息,几乎都是教我们不断地向外追逐;其内容大都是怎样交朋友,如何打扮自己,怎样才能把生意做得成功、股票做得更好等等。我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呢?也大都是暴力、血腥、情慾占多数。而人际的关系呢?是真实加虚拟,平常不敢说的话,现在可以在网络上说,说了之后,发现好像也无所谓,于是大家把虚拟的话也当真了,结果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就陷入了虚实错乱的情境中而不自知。这些就是大家今日所面对的生活。所以网络虽增加了人类的方便,其实也扩张了人类的欲望,然后也让人类渐渐地忘失了人性。在网络上任何可以发生的事,说得出来的话,也渐渐变成现实世间的真实,这正是佛教所谓的“熏习”之力!

如果现在请问大家平常都使用哪一种牌子的洗发精?相信大家都能说出市面上的那些品牌。请问大家为什么都知道这些?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要记得它们的名字,但是却已经记得了;因而当我要去买洗发精的时候,不会有人质疑我为什么要买那些品牌的洗发精。我们为什幺不用豆渣洗头发?其实用豆渣洗头发更具有保养的功能,而且洗得更干净、更环保啊!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想到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在没有检择、注意的情况下,每天经由电子信箱、电视、报纸等媒体一直在自我灌输:‘洗头发就是要用“洗发精”(而且某某牌子的)’这个概念,从而失去了对于“洗头发”这件事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不要以为我们在信息的社会里,自己能独立思考,事实上可能刚好相反!在此学人想说明两件事:

第一、我们在这充满信息洪流的社会中,自己到底能够决定什么?从上面的说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至少洗头发这件事我们就不能独立选择了。其实我们有更多种选择,但是我们不懂得要怎样选择,因为我们的信息被封闭。与其说被封闭,不如说我们被外来信息充满了整个心识,被有目的的人一直灌输特定的信息,而使自己没有选择的机会。在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信息焦虑症:如果别人都知道的事,只有自己不知道,我们一定会非常焦虑。因为我们害怕这种焦虑,所以也要跟着大家一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来由的奔狂去吸收各种常常是被特定目的所包装的信息,然后再也无法去检别及独立思考了,我们就是这样过一辈子的。

第二、我们被社会既有的观念所蒙蔽了。我们的营队叫“智能营”,课程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要用智能来认识生死,然而我们有多少机会来认识生死?医院里一有人往生,三分钟就被包走,如果家里有人往生,很快的葬仪社马上就来,他会告我们一大堆的繁文褥节,要这样做,要那样做,不管我们愿意或不愿意,似乎都会照着做。可见,我们连面对死亡的事情,信息也是被人家牵着走,而且几百年来都这样。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要与众不同,而是要大家去思考:非得要这样做吗?为什么不让往生者穿原来的衣服?为什么一定要放冥纸?放信用卡不是更快、更方便?诸位一定要注意的现象是,无论我们遇到生命中的抉择,或生活中的事情也好,其实我们大部分被一堆似是而非的看法牵着走,然而我们却觉得很心安理得,只因为“大家都这样”。今天虽然我们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然而却也无法从这样的生活信息盲点(佛法名之为“共业”)中超越出来。

二、了生与脱死的宗教现世关怀与终极关怀

所以什么是佛教所期许的知识分子?佛教所期许的知识分子就是要有这种觉醒的力量,既然我们的营队名称叫做“智能营”,那什么是“智能”呢?佛教所说的智能,就是一种“觉醒”,而觉醒之前一定要先有一种“叛逆性的思维”,不是为叛逆而叛逆,而是一种“反既有化、反固定化”思惟,当然这并不是要你为反传统而反传统,佛教不提倡反传统或不反传统。意思是说:应该就现在所面对的事情去思惟、简别,例如:思惟为什么我要过这样子的日子?当社会一再的在粉饰“死亡”时,死亡这件事被我“正确而清楚地”意识过没有?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死亡不妨看作是:我们至爱的亲友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到一个你我都不知道的地方,他将永远消失,无论我们乐意或不乐意,他就这样消失了,这就叫“死亡”。然而我们却又为什么从来就无法接受它呢?

佛教不是要我们悲观、消极,它是非常现实而积极的。它要我们从现实中去观察人类的感情、人类存活的方式,然后告诉我们:若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当初做太子时,离开皇宫的目的就是去寻找答案,最后他找到了一种能够让人真正永远快乐的方法,而且得到了也不会再失去。他找到了这个方法后,并没有宣告他是神,也没有宣告宇宙由他所创造,更没有说他能够创造任何生命,当然他也没有说能赐给诸位快乐。但是他关怀了我们现世与来世的一切,这叫佛法的“终极关怀”。佛陀强调生命的关怀,从现世到来世,从自己到周围,他关怀了我们,还有一切众生。所以终极关怀有两个意思:第一,是生命如何究竟圆满的关怀;第二,在时间上来说,大家能从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生命,一直到成佛,这段时间都能关怀到,而在空间上,是指个人对这个世界与全宇宙都关怀,最后,在对象上来说,不但关怀了人,还关怀了人以外如猪、狗、猫、羊等其它生命的问题,综合了以上两点,才是佛教所说的“终极关怀”。因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开始做生命关怀,这也就是标题所说的:了生与脱死的宗教现世关怀与终极关怀之意思。

那么何谓“了生”?即是今生的生命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一切,如学生考试、老师教书,丈夫赚钱、太太持家,老板经营事业、员工上班做事,凡此等等所有的工作都用佛法的智能来面对与完成,这叫做“了生”。何谓“脱死”?就是了解死亡是什么,以及该如何面对死亡,不但自己面对死亡时能洒脱自在,也能帮助别人洒脱自在,这就是“脱死”。脱死不是在求长生不死,如果一个人长生不死,就不会觉得生命的可贵。就如一朵花,真的花会凋谢,正因为它会凋谢,所以当它绽放的时候才会显得更加迷人而让人珍惜;如果是假花,我们并不会去珍惜它,因为即使抽出来洗一洗再插上去,它还是亮丽无比,因而不会对它产生珍惜。我们会珍惜真的花,就是因为它有花开花谢的时候,而假花没有开谢,所以叫做假的。而生命就像真的花一样,因为有起伏才有其价值,才会让人刻骨铭心,这也是它被珍惜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要去求长生不死,佛教没有教人饮药服气得长生不老之身,他想教我们的,是了生与脱死,而不是长生不死。然而佛法如何教我们了生脱死呢?在中国,一般来说其方法有自力及他力两大类,如果生死是一条河,禅宗渡河的方式是,自己去造一条船,然后自己摇桨过去,这即是代表“自力”的修法。而净土教虽也是要我们自己过去,但是那条船已经有人帮我们准备好了,虽然终究还是自己摇桨过去,不过对岸边有位老师在那里看着我们、鼓励我们,这即是代表“他力”的修法。虽然终究要靠自己,然这两种修法不一样,比较特别之处是净土教有阿弥陀佛站在对岸,不由得让我们产生力量。例如我们生命当中有很多时候是受人家提携、帮助的,虽然路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走,但是可能别人的一句鼓励、保证,而让我们能更勇敢的继续走下去!佛接引我们往生也是这样,他在成佛之前曾发下四十八大愿,那正是他的保证,他的提携,他的劝勉,也是他的教育。因此我们能经由“他力”而加强自己的修行力量,从而更容易地走向了生脱死之境。事实上,我们因为无始以来已与阿弥陀佛有缘,所以我们才听得到他的名号,并且了解及相信他所发的大愿。更因为了解并信仰他的大愿,所以能受到他的大愿加被、接引,而得以往生佛国修持更深的佛法。这正是净土教的“终极关怀”之所在。

三、大乘佛教所共的生命观

1、三世轮回──识苦修道

由于我们受到太多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忘记要面对自己的生死,因此而长期轮回于生死之中无法出离。所以佛教告诉我们,生命乃是由一念一念不停的意志,加上这个意志所推动的语言与行动所结合而成“业”,去成就为生命无量无边的轮回“因缘”,这就是所谓的生命“缘起观”,而其中,促成众生轮回不停的根本因缘就是“我爱”或说“我执”。我们常常因为我执而起恶心,造了很多恶业,也常因为善心而做了很多善事,而这些善、恶业力会随着各种缘而现前。就如同一颗种子,如果放在桌上,便无法长不出稻子,但是如果放在泥土里,加上水、空气、阳光等助缘,它就会长出来。种子是“因”,泥土、水等等是“缘”,有因有缘最后才能结出果来。众生因为有“我爱”的因,复又造作各种善业与恶业的缘,因此就有轮回生死的“果报”。只是所造的那些业因是否必然在今生感报?那就必须视所造业力的轻重与我们今生的作为而定。如果我们的心很坏,那就更容易招感更多的恶缘与不好的果报,譬如一个老是摆着老K脸对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人对他一样不会有好感,也可能处处找他的麻烦。所以“缘”的产生除了过去世所造之外,主要还是由今生的心念所招感。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要超越轮回,那就要好好地利用自己今生的生命去“知命转运”:过去所造作的善、恶业,要用佛法的智能去了知它,并用正确的意志去转它,这称为知命转运。这是生命现象的真实问题,也是佛法要我们首先去理解与面对的。

其次,因为我们有存活的意志,而使得我们在潜意识中时时有“想要活下去”的力量,甚至到了临终的那一剎那还是想要活下去,因此会继续招感下一期的生命,这就是“业感缘起”,所谓“三世因果”,就是如此。因为有无止尽的求生意志,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必须活下去的未来,因而每一剎那我们都在为“存活”而努力,这就是三世因果的起因。三世因果不是佛定的,是我们无明(没有智能)、我执的生命自然去追寻与完成的。为什么会投胎成为人或投胎成为猪、狗?这是因为所造的业与那一道的众生相应,于是他就投胎到那里,然后继续延续下一期的生命。前面已说到,三世因果是依着生命的“我爱”为根本,因为有我爱,所以追寻能活下去的下一世,而每下一世的追寻都还是有“我爱”。我爱是一种自私,这种自私使得我们不得牺牲别人来获取自己的所需,但同时别人也要牺牲我们,因此整个生命就充满了一种贪取,因贪取而无有止息的相互攻击、榨取。由于我们每一世的轮回都在满足这种自我爱、追求自我爱、都在牺牲别人、损伤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会造作无边的生死因缘,于是我们也就一世一世的轮回不休了。

佛陀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放弃我爱,将会得到生命的自在,得到最大的快乐。但是要放弃我爱,首先要识苦修道。众生有我爱,因而造业受苦,永远轮回;即使是往生天上成为天人,亦复如是,总是处在无常变动不居的三界中轮回,这是一种轮回的苦。如果要脱苦,我们就必须超越我爱,唯有彻底的超越我爱,才能超越自私,才能识苦而修道,这是一种自力增上的努力,也是大乘佛法共同的生命观。

2、生死一如──彻见实相

以大乘佛法的立场说,而当我们超越了我执以及对“法”的执取之后,就会证得“生死一如”。死亡,佛教一般都称为“往生”。往生有圣与凡的差别,圣人的往生再也没有轮回,出离轮回,那就是所谓的“解脱”。只是解脱不一定是指死亡而言,也不是到了极乐世界才可以解脱,而是现在活着的时候,当下能远离我执,看透生命的实相,并超越对法的执取,那时候生命就自在了,这才是解脱的真义。然而解脱仍有大小乘的分别,大乘的圣人不会像小乘人那样大“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为解脱,刚好相反,当他证到生死一如的实相时,由于他更超越了法的执取,因此他更会累世累劫的再来人间,然而他是“来而不来、不来而来”,他的“来”和我们的来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来是随“业报”而来,我们被生命的笼子关住,不自由、自私、痛苦、没有智能、伤害别人获取自己的利益,一次次不自主的来到世界(还不一定都是以“人身”而来),只是来受苦、受报而已。但是佛、菩萨是以不贪染一切,又能不舍一切众生的智能与悲愿为推动而来,这样的来一方而既履行了自己的大乘心愿,同时也成就了无边的大乘功德,这是大乘的风光。这才是大乘佛法中“生死一如”的真义。

3、不舍世间──淑世利生

而今天就是要教各位学大乘法、修大乘行,不然大家就是入宝山空手而回。因为小乘不究竟,虽然小乘表面上已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但是事实上还是没有究竟解决更为深刻的死生问题。小乘行者误认或着执“真”有生死,所以才要“离”生死,他不知道生死是毕竟空,根本没有一个“实在的生死”可离。因此小乘行者不是真实正见空性,因为毕竟空性是生死一如的。大乘行者体证生死一如,所以不须要说它是“无”生死,也不须要说它是“有”生死。他不怕生死,而再入生死,虽再入生死,却也不受轮回的生死所困,这样的生命价值才是最究竟的,这才是大乘佛法“终极关怀”。

大乘行人一方面既能不贪着世间,同时又能不舍世间、利益有情,这样称为“淑世利生”,这是大乘佛法无限利他的誓愿与悲愿。孔夫子也重视淑世,但是大乘佛教的“淑世”,是彻底生死一如的解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淑世利生”,而净土教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前提下而开演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