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 June 2017

善知识的含义与类别

文|远尘

善知识又称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是佛门常用语,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学徒走正道之人。反之,教导学徒走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佛教诸多经典中对善知识的含义都有详尽的论述。如《大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记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法华文句》亦云:“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从经文可知,善知识是教化佛弟子发菩提心,见佛成佛之人。

善知识并非只指师长,只要是能够从修学方面能给予学佛者指导的人,都可称为善知识。如《禅林象器笺》云:“或称师家,或称道友,或师家呼学者,皆为善知识。知识者,友之义,谓知识其面也,非博知博识之谓也。”更多的时候,善知识则是指善友,如《辅行传弘决》释善知识,引《大般若经》云:“佛告大众:菩提近因,莫过善友。” 经文中明确指出,善知识即是善友,而不是单纯指师长。《有部毗奈耶杂事》亦云:“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 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引文中佛陀与阿难尊者所说的善友,即是善知识的别称,而并非专指师长。

诸多佛教经典中经常将善知识简称为知识,如《正法念处经》云:“诸凡夫若见知识,若见妇女,心则生贪。”《僧只律》亦云:“阿难!有一知识檀越家,合门疫病死尽。”《毗奈耶杂事》云:“火生长者与诸亲、朋友、知识共辞别。”上述经文中的知识就是善知识的简称。

一个修行者要称为善知识需要具备七个条件。 《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律文中所说的善友,即是善知识的别称。

历代祖师对于善知识应当具备的条件也有自己的理解。如《碧岩录》云:“大凡宗师,须与人抽钉拔楔,去粘解缚,方谓之善知识。”文中指出, 能够为学徒解疑释惑,以善巧方便的手段促其悟道的人,才能称为善知识。《禅林僧宝传·玄沙备禅师传》云:“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须是善知识始得。”玄沙师备禅师指出,只有能为人师表之人,才可称为善知识。曹洞宗高僧洞山守初禅师对善知识则有自己的见解。《联灯会要》云:“洞山初禅师示众云:夫善知识者,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方名善知识。即今天下,那个是真善知识? 诸人参得几个善知识来?也不是等闲,直须是参教 彻,觑教透,千圣莫能证明,方显丈夫儿。”

经典中对善知识的种类有不同的区分。据天台宗智顗大师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如下三种:一、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二、同行,修行之人互相策发,切磋琢磨,并心齐志,行动与共,如乘一船。三、教授,指善巧说法,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智顗大师认为,修行之人若欲得道果,必须要由教授知识加以训诲,同行知识加以策励,外护知识加以滋养方能成就。

依据善知识给予自己的财法不同,善知识可分为上亲友、中亲友和下亲友三种。据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亦举出人、法、人法合辨等三种善知识。

《华严经卷·离世间品》则说有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着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

善知识还具有四法,如《华首经》云:“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善知识不仅要能够使人修诸善法,而且还要能够障碍诸不善法。善知识应当能够使人安住于正法之中,并且能够随顺教化他人。具备以上四法之人才可称为真正的善知识。

善知识具有十种功德。《瑜伽论》云:“善知识具十功德:一、调伏;二、寂静;三、惑除; 四、德增;五、有勇;六、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且初调伏者,谓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以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故。”本段论述分别解释了善知识所具有的十种功德。其中调伏与戒相应,能够调伏五根,使五根安住于道;寂静则使人定力增长;惑除则使人智慧增长;德增则表明善知识具足戒定慧三学;有勇表明善知识在利益他人之时,从不知道疲倦;经富是善知识具有广学博闻的广博学识;善知识还应当通达诸法实相之理,熟稔教理教义;善知识讲说佛法道理之时,应具有无碍辩才;善知识了知人生是苦, 应当做到少欲知足,不贪不求;善知识要在一切时中恭敬一切众生,如常不轻菩萨一样。

对于如何亲近善知识,经典中也多有说明。《摩诃般若经》云:“云何菩萨亲近善知识?佛言:能教人入萨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识,亲近咨受,恭敬供养,是名亲近善知识。”经文中的萨婆若意译为一切智,是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即佛智。经文告诉我们,能够指导人,发菩提心,入佛知见的人,就是真正的善知识,就应当亲近并恭敬供养。

在《华严经·如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为求诸法要义,指导自己的修行,初参文殊菩萨,并在文殊菩萨的指点下,依次参访了五十五位善知识。由于《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以第一位之文殊与第五十三位之弥勒菩萨同为文殊,又第五十一位之德生童子与次位之有德童女乃共于一会作问答,故去除文殊及有德童女,称为五十三善知识,佛门中习惯称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在禅宗诸多经典中,经常会提及善知识,有时称有修证的高僧为善知识,表示对善知识的崇仰,也有称一般的修行者为善知识,以表达敬意,也有的称学徒为善知识,以示尊重之意。如《传灯录·长沙景岑禅师章》云:“僧皓月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未?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问果上涅槃。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 曰:为什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引文中所说的善知识是指禅门有修证的高僧大德。《六祖法宝坛经》亦云:“大师告众曰: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云云。”《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禅师所说的善知识是指他的学徒,表示对谦称学徒为自己的道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