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9 August 2022

浅谈《西游记》的佛法真意

文|徐瑾

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看起来似乎显得情节单一,思想内涵不够;其实并非如此,《西游记》隐示了很深的佛法真意。 

首先,从整部作品来说,借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说明了大乘佛法才是究竟成佛之道。唐僧原来自己修的是小乘佛法,由于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就化身为一个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显然整部《西游记》隐示的是大乘佛法是究竟之道。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也是唐僧师徒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在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观世音菩萨教唐僧所念的《心经》,心经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精华,每当遇到艰难困苦时唐僧都是依靠 《心经》来坚定自己的志向。 

其次, 从唐僧三个徒弟猪八戒 、孙悟空 、沙和尚来看,他们正代表了修行佛法所必须克服 的“贪”、“嗔”、“痴”三种业障。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众生,贪色、贪财、贪名、贪吃、贪睡 ...... 所 以给他取名八戒,意思是必须持戒。就戒律而言,世尊宣扬佛法时根器高者能自觉履行戒律,但随着学佛人根器日益低下,不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自身行为,反而因学佛而起烦恼,于是世尊施设各种具体戒律。唐僧西天取经之时先求得的是“无字真经”,如来说“这原也是好的”,但是考虑到人心不古,不能悟得“一句佛号即弥陀”的道理,故不得不以有形有相的文字真经示人;其实一切相皆是虚妄,实相者, 真如也;不过世人根器参差不一,故世尊随缘施教。 

持戒(行十善业道)是成佛的根基,不能持戒则人身不保,况复学佛?其中最难戒的是邪淫,猪八戒的“贪”最典型表现就是贪色,十方世界的三界众生都是这样,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远离淫欲。猪八戒一开始就因为调戏嫦娥而受到惩罚,失去人身投身猪胎;接着在取经途中也是他的态度最不坚定,一遇到困难就想着“散伙回家”。结果他的果位很低,是净坛使者。为什么猪八戒不能进入菩提道呢?因为如果是解脱道的话,那么只要在事上并不犯戒就行了, 但是菩提道的关键是“制心”,必须不动犯戒的念头,动念即是犯戒,比如猪八戒在取经路上碰到美女就“心自摇摇不能谴,只恨无邪缘相凑耳”即是如此。 

孙悟空代表那些虽然有本事但脾气大的人,“嗔” 是众生无始劫来的习性,完全克服非常困难,而危害却非常大,所谓“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孙悟空每每遇到妖魔鬼怪,一言不合立刻大打出手,而且最受不得别人的讥笑(如被人称为“猢狲”或“弼马温”)。瞋恚心是最不好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瞋火能烧功德林。”给孙猴子取名悟空的道理就是要他明白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 以“空”去除他心中的怒火,只有“空”才能显现真如本性。在持戒上来说,虽然孙悟空打杀妖魔不少, 但没有杀错好人。而且随着取经进行,他的自我克制能力也不断提高,不再如先前那样无法无天,想怎样就怎样了。所以根本来说,虽然孙悟空尚有缺点,但由于功德大最后获得了“斗战胜佛”的果位;不过从这个名号上也可以看出,孙悟空尚有执着,只有完全去执着,才能成究竟佛。 

沙和尚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思维不多,往往陷入“愚痴”的业障,比如取经前他在流 沙河就以吃人为生。唐僧给他取名“悟净”就是要他修净行,因为要想出三界就必须首先做到慈悲不杀; 对于沙僧来说,他不贪、不嗔,但却因为“痴”而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这个痴也就是“无明”,这种人很多(比如有的人为了求长寿,过生日却以杀生为代价来大办酒席)。但是沙僧有一个好处,就是意志坚定,虽然无明,但是能够听从师父的教诲,而且能够严格守持戒律,不仅不在现实中犯戒,而且在思想上也不犯戒,所以尽管他没有完全明白菩提道的真谛, 但能够修到四大皆空,成就“金身罗汉”的果位。 

再次,从六度诠旨看,在布施、持戒、忍辱、精 进、禅定、般若中,猪八戒始终停留在持戒的阶段, 比如回到高老庄还是念念不舍自己的妻子,所以连基本的“四谛缘生”都难以做到;孙悟空虽然在取经中不断增长有对般若智慧的认识,但需 要完成的是“忍辱”的阶段;沙僧能够持戒, 也能够忍辱,但不能明瞭佛法第一义。而唐僧作为师父,六度皆行, 最终得以成就“旃檀功德佛”。 

最后,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也说明了“神通不是佛法,佛法是般若而不是神通”的道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出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心,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不就行了吗?所以说修佛的目的不是为了神通,而是为了求得大智慧。神通本身是有限的,只有般若关乎的才是“如如不动”、“恒常不变”的真如佛性,所以即使是大闹天宫的孙猴子遇到妖怪手里的宝物时也往往没有办法, 只能到处去请救兵,而一心念佛的唐僧遇到生命危险时,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帮他逢凶化吉(这也说明了念佛人能够得到佛菩萨加被的道理)。那些妖魔鬼怪制造的障碍从客观上来说能够帮助唐僧师徒克服心中的贪、嗔、痴,能够帮助他们忍辱、精进,最后明瞭般若智慧—这其实也就是学佛所必须经过的道路。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我们在学佛过程中迷恋神通,这就是“贪”,就有可能陷入《楞严经》里所说五十阴魔的困境;如果以神通显世,未开悟自以为已经开悟, 以此高己卑人,这就是“慢”,就是“妄语”;不明白这些道理,这就是“痴”。 

所以,从整部《西游记》来看,显然它的思想内 涵是非常深刻、非常丰富;佛法在世间,当我们重读《西游记》时,若能从中体会到一些佛法的真意,这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