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9 December 2021

生死的意义

文|刁梦洲

生死问题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课题,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追问: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如何看待生死?如何才能超脱生死?佛教主张“生命轮回”,并提出“十二因缘法”,认为众生可以通过修行达到超越生死获得解脱。

佛教认为众生长时期的处于“轮回”当中,但又认为生命虽然是有尽期的,可是精神是永存的。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的《形尽神不灭》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就是说人的精神像薪火一样传递,永远不灭。在“十二因缘法”中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相互连接构成了生命的循环过程,而十二个环节前后之间又互成因果,互为生灭条件,于是构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总因果循环链条。众生在此十二环节所组成的因果链条中“生生于老,轮回周无穷”。所以佛教认为众生处于生死轮回不已的苦海之中,应该灭除产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脱。轮回境界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众生之所以沉沦于六道轮回之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无明”,只要剔除“无明”而归于 “明”就可从轮回链条之中解脱出来。

生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而牵引此世、彼世生命的是因果法规的无尽“业力”。所以佛教认为,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操纵左右的,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人死了以后,会随着个人业力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归宿,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所造的业而定。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业”为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或因业。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业报。一切众生所受的果报,都是由于“业”力所造成。有业就有报,有种种不同的业,就有各各不同的报;业有善、恶、无记三种性质。善心能够生起善业、恶心能够生起恶业,无记心能够生起无记业。一个人如果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之业各自生出不同果报,善恶之业不可能互相抵消。众生所造业的果报,只能由造业者的今生或后世承受。众生现在所受的业报,必定是以前乃至前生宿世的业力所感招,故不能说是“老天爷不公平!”但果报的生成要众缘具备才能生起,未必在现前或现世能够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需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长期过程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根据造业与受报的时间来分,受报可分为现报,生报,后报三种报应形式。慧远《三报论》中引佛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现报是指今生所造的业,此生就会得到报应。生报是指今生所造的业,来生受报;后报是今生或宿世所造的业,由于诸缘未备,要在多生多世后才受报。但不管受报时间近或远,只要已种植业因种子,便会出生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人一生下来,便是要经历各种苦难如: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色、受、想、行、识)等八苦。《正法念处经》卷七十中说:“一切有情皆由贪瞋痴网之所系缚,流转生死,是故应当厌离生死,勿生贪著。此生死者,甚为苦恼,久受坚牢,痛苦难忍,老死忧悲,苦恼愁毒。一切有生,必当堕落,归破坏门。于生死中,无有少常。”由于众生受到贪瞋痴羁绊,所以都在苦中生活,从生到死,流转不已。东晋慧远禅师在《明报应论》中说:“无明为惑网之源,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俱游,冥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就是说“无明”是众生苦难的源泉,正因为“无明”和“贪爱”,人们才有苦难。要想求得解脱,就要根除“无明”和“贪爱”。由于人们对外物有各种贪欲,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求不得苦。所以唯有根除无明和欲望,才能灭苦,而灭苦后才能达到解脱,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灭”。《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说:“无名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灭”才能消除各种的苦难。

佛经云:“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灭;大海虽渊旷,时至还枯竭;日月虽明朗,不久则西没;大地虽坚固,能负荷一切;劫尽业火燃,亦复归无常。”佛教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的变化着。死亡不是消灭,死去的是躯壳,真正的生命则是绵延不断。是走出此生这一扇门,进入新生的另一扇门。故“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佛教另强调超越生死,认为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求得解脱。因此人要正确的对待生死,不执著于生也不执著于死,而是将生死看作统一的有机结合体,《大乘流转诸有经》说:“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后识续起号之为生。”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意义是希望众生好好把握当下,善用今生,并能够摆脱生死的羁绊。“人身难得”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从死亡的噩梦里清醒过来,摆脱人生的各种贪欲,认清生命的无常,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为生命寻求真正的永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