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7 December 2018

略说三聚净戒

文|明华

三聚净戒,又作菩萨三聚戒、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简称三聚戒、三聚。聚是集摄之义、净是清净之义,此三种清净戒,集聚总括一切大乘戒,故名三聚净戒。又由于三聚之戒法,无垢清净,含摄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故又称三聚圆戒。《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三聚净戒分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摄众生戒等三种。《法门名义集》云:“一切恶无不断,是摄律仪戒;一切善无不修,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不度,是摄众生戒。此三聚戒者菩萨道。”三聚净戒的前两戒是自利,后一戒则是利他。

一、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指救济众生的菩萨所从事的修行实践中,已摄具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的小乘戒及十重、四十八轻戒等的大乘戒等一切戒律。摄律仪戒是七众所受的戒,七众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摄律仪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的止恶门。摄律仪戒根据在家、出家的不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其中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戒。摄律仪戒可分为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种。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

摄律仪戒的要点有四, 如《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要求修道之人,不能为了获得更多的供养赞扬自己,诋毁他人。若自赞毁他,就是造口恶业——不仅说妄语,还犯了恶口戒条。修道之人还不得悭吝不舍,不布施他人。菩萨广修六度,布施为首。修布施之人,不仅符合佛之言教,而且将来还会得富贵之报。

修道之人,不得以嗔恨心大骂众生。在贪嗔痴三毒中,嗔心是障道的重要因缘。佛门俗语云:“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佛教偈语云:“向前三步思一思,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修行人当遇到令人愤怒之事时,要以慈悲心来对待,修忍辱行来化解。如果遇到令人愤怒之事,破口骂人,就会种下恶因,遭致后来的痛苦。曾有人骂佛,佛陀先是默然不语。等到这个人骂完了,佛陀说:“你送礼物给人,如果别人不接受,礼物是谁的?”这个人回答:“当然是我的!”佛陀说:“你现在骂我,我也不接受,你就要承受这种罪过了。”这个人羞愧不已,从此改过修善了。

修道之人,不得诽谤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是佛法僧三宝中的法宝,也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理论指南。谤法之人,将会堕落无间地狱中受苦,长劫沉沦,不得解脱。佛教各种经典中,都讲到诽谤大乘经典的无量罪过。比如,修净土的人虽然能够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佛在《无量寿经》中谈到犯五逆之罪和诽谤正法之人不得往生西方净土。

二、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习一切善法。摄善法戒是菩萨所受的律仪戒,即上修菩提的一切身口意的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菩萨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守摄根门及行六波罗蜜等,若犯过,则如法忏除,长养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

对于摄善法戒,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云:“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该论中还说,菩萨安住于戒,从闻思修入于定境,于闲静处,精进修学。菩萨能时时在诸尊长跟前,精进修学合掌、起迎、问讯、礼拜等恭敬礼节。菩萨在尊长前勤修敬事。对于疾病之人,菩萨常以悲悯殷重之心,瞻事供给。对于诸种妙说,欢喜赞叹。对于十方法界一切有情一切福业,常以胜意乐、生起净信心,随喜赞叹。菩萨常发起种种正愿,以各种上妙供具,供养佛法僧三宝。菩萨经常勇猛精进修行各种善业。对于身语意三业,从不放逸。亲近善士,依止善友。对于自己罪过所犯之戒,自省审察,深见过失。由于菩萨常自省察,对于自己未犯的,常能专意护持;对于自己已经犯的,会在佛菩萨所至心发露忏悔。如此种种能够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就是菩萨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

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摄受众生之行,就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就是能给予众生欢乐;悲名怜愍,能救拔众生的痛苦;喜名庆喜,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以慈悲喜舍摄受众生,利益众生,是为摄众生戒的真实含义。

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对此,《无性释》卷七云:“饶益有情戒,能助有情如法所作,平等分布无罪作业,成熟有情。”又云:“饶益有情戒者,谓不顾自乐,随所堪能,令入三乘,舍生死苦,证涅乐。”

在《瑜伽师地论》卷十云:“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接着本论中对饶益有情戒的十一种戒相逐一作了解说:第一种为众生所作的各种利益他人之事,菩萨为作助伴。第二种为对于众生生病等痛苦,瞻侍病人,菩萨为作助伴;第三种为菩萨依世出世间种种义利,能为有情众生宣说法要。先是方便说,如理说,然后令众生获得智慧。第四种为菩萨对于有恩自己的有情众生,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第五种为菩萨对于那些堕入虎狼、狮子、鬼魅、王贼、水火等险境的有情众生,都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离忧恼。第六种为菩萨见到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需之物。第七种为菩萨随顺道理,正受依止,如法畜众。第八种为先语安慰,随时往返,给施饮食,说世善语。进止非己,去来随物。第九种为菩萨对实有德之人,称扬欢悦,令有情众生欢颜进学。第十种为对有过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令其悔改,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第十一种为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恶道,令有情众生厌离不善,引领众生入佛圣教,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唐代天台学者明旷将三聚净戒与四弘誓愿以及三身结合起来,指出一切戒大体上不出四弘三聚。摄律仪戒在于断除烦恼,属于“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在于成就佛道和修学法门,属于“佛道无上誓愿成”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摄众生戒主旨在度众生,属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又摄律仪戒,如持不杀,止恶不生,离诸染污,此为法身之因;摄善法戒在行诸善,深究法门而证佛道,是为报身之因;摄众生戒在以慈悲利益众生,是为应身之因。由此可见,明旷的主张是在四弘誓愿的基础上通过三聚净戒的实践而成就未来法身、报应、应身等三身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