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1 December 2016

人生看得几清明

文|东篱下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诗云:“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树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想那苏大学士清明踏青,看到郊外雪染的梨花,回味自己的身世,面对磨难中所见到的大自然中的旖旎风光,心中由衷的发出了如此感慨。

诗人的一生可谓起起落落、坎坷颇多。但是,无论时逢不意,还是遭遇小人;无论“乌台诗案”还是一谪再贬之后,他总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姿态笑傲尘世,总能以一种达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在坎坷的路途中迈出铿锵的步履,吟啸而前行。诗的最后一句中“清明”语意双关,既指时令,也指政治、社会和人心的清平明正。

而我之所以看到这诗而起共鸣,原是着意“惆怅”一词,心有戚戚。想是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追求太多,缺了知足常乐的心,成天把自己沉浸在无谓的忙碌里,把自己浸渍于一种世俗而无聊的氛围里,人际关系多了复杂,少了简单;脚步之间多了匆忙,少了从容;感叹世态炎凉,却不能够跳出三界外。思无清净,心灯蒙上尘垢。

其实仔细的想想,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原本都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我们人为把它复杂化、扩大化 了,如此往往会变简为繁,避实就虚。这个所谓的人为作用,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心在作怪,看不到事实的真相,在是与非的混沌下失去清明的判断能力。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这种作风,给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批评。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

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禅师以上好的笔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士就对宴桌上的客人说道:“这位画家只知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它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说着便将自己穿的一条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女士答道:“随便你要多少。”月船禅师便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画了一幅画,画毕立即离开。

很多人怀疑,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何想法?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禅师要完成其志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再画。他只说了这样的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钱,是丑陋的;心,是清明的。

有禅心的人,不计人间毁誉,像月船禅师,以自己的艺术素养,求取净财救人救世,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应该称为禅画了。因为他不是贪财,他是舍财,可是世间人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清明的禅心呢?

《菜根谭》云:“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如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

假如人自己不为物欲情欲所困扰,自己能看开名利,又怎能不见梨花、杨柳那样的清明美景呢?同理,世间本来没什么苦乐分别,这一切皆由人心的贪图和执著而产主。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所谓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的蒙昧则是堕入苦海的主要原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普遍呈现着紧张、焦虑、空虚和不安。一般而言,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丰裕的,但在心灵上却显得赤贫。不知道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夜深人静时又常常觉得怅然若失。许多人为了避免这种空虚,开始一头栽进电视节目、整晚打麻将,或者置身灯红酒绿、吸毒麻醉或步入淫色之乡。事实告诉我们,许多精神上的困扰源自心灵的空虚与迷茫。它使一个人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光明面,从而堕落迷失。

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由心生,心中欲望过盛, 便只能在虚幻中漂泊。欲求愈多,匮乏愈甚,人愈贫穷。唯有抛弃杂念,无欲无求,方可找回真实的自我。因此禅宗思想提倡“万法尽在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即为迷途世人指引明道,还内心一片清明。

我们学禅,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真正的自我,自己迷失的心灵。禅的智慧让我们可以清醒的生活,觉察生命的喜悦,以及清净无染的光明。让我们透过心灵的安定和净化,从执著与对立的思考中解脱出来,不再只是生活在成见和限定性思考之中,不再只是用防卫的态度生活,而能跃入一个宽广的心灵世界,并发现真正的自己。这时,努力去生活,去实现人生,但没有执著和不安。

当我们从各种成见、偏见、私心和自我中心的系缚中解脱出来时,理性变得清明,心灵世界里的智慧得到苏醒。思考和觉察力必然现前,于是思想便可以解脱种种限定性思考,而入于智慧的直观,从而展开宽阔的心灵生活和视野,得到满足、喜悦和自在。这时,回过头来思考生活中的事务,就变得清朗又有思路,我们也就会清醒的生活与工作。

释迦牟尼佛正觉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德性,只因妄想,无明不能证得。”其意是指所有的人本性都是觉者,都有佛性,只是一般人的杂念太多,本性污染,不明缘起因果的道理,所以不 断的在沉沦,不能正觉本性。

马祖道一禅师上堂说法亦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

这一段语录,不妨用另一位庆福圆满禅师的话来解释:何为污染,即今所说,种种言辞,岂不是污 染,说心说性,亦是污染,说玄说妙,亦是污染,坐禅息定,亦是污染,著意思惟,亦是污染,只今恁么形书纸笔,亦是特地污染。除此之外,且如何是洁白无染处?良久云:金刚宝剑当头截,莫管人间是与非。

如此嘉言,亦如划破黑暗,敲碎昏昧的钟声,让万物清明,以本来面目呈现。
试问诸君:人生,看得几清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