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8 October 2016

世出世间,以孝为本

文|远尘

孝道思想不仅是世间伦理的重要思想,也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世俗的孝道侧重于对现世父母的供养,以及通过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佛教的孝道除了提倡对现世父母的供养之外,还应通过成道利生来度脱多生父母。佛教的孝道不仅关注对现世父母的尽孝,也关注多生父母的超度。印光法师的《佛教以孝为本论》一文,就是一篇专门论述世间孝道与佛教孝道区别与联系的专论。在这篇论文中,印光法师首先指出,孝道思想是世出世间法都推崇的,然后又论述了世间孝道与出世间孝道的区别,接着列举了高僧奉行孝道的实践, 最后将佛教孝道推广到一切有情众生。

首先,孝道是世出世间法共同推崇。印光法师在《佛教以孝为本论》的开篇指出,孝道作为一种人伦思想,不仅是世间古圣先贤所推崇的,也是诸佛如来修道证果的前提条件。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将孝道作为立身行道的根本。印光法师在本论中说: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印光法师分别引述儒家《孝经》和佛教的《戒经》的论述指出,对世间法而言,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思想,也是评判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孝顺是最好的修道方法,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和佛、法、僧三宝,将是最好的修行方式。法师在本论中还引述 《梵网经》中“孝名为戒,亦名制止”的观点指出,孝道不仅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最好的持戒方式。如果一个人能够奉行孝道,就不会做出违反戒律的言行。

其次,世间孝道与出世间孝道的区别。印光法师在本文中,还针对世人对出家人不尽孝道的指责,指出出家人同样在尽孝道,只不过出世间的孝道与世间的孝道有不同而已。印光法师认为,世间的孝道有迹可寻,显而易见;出世间的孝道致力于本,晦而难明。世人因为看不到出世间孝道的益处,因而指责出家人是逃避尽孝责任的不孝之子。印光法师通过分析两者的区别,驳斥了世人认为出家人不孝的观点。法师说:

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 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印光法师认为,儒家所推崇的孝道无非是子女从物质方面来奉养父母,使父母无衣食之忧。再者就是子女能够取得功名利禄以光耀门庭。世间的这些孝道,都是眼所能见,耳能听闻的,是外在显而易见的。而佛教所推崇的出世间的孝道则是以成就道业,以此功德不仅可以报答现世父母,而且还能报答多生之父母,以及四生六道的一切父母。佛教的孝道不仅主张对现世父母的供养,而且还能够超度过去世父母,使他们永脱轮回,常住正觉。只不过佛家之孝的利益是一般人所见不到,隐晦不明的。

再次,高僧的孝亲之行。针对世人对出家人不行孝道的指责,印光法师指出,出家人同一般人一样,会对父母尽赡养义务。法师认为,按照戒规的要求,一个要求出家的人,家中必须有兄弟孝养父母,并得到父母许可后才可出家。出家之后,如果父母无人赡养,出家人应当尽己所能地供养父母,以满足父母 的衣食之需。法师在论文中说:

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

印光法师还以古代高僧孝养父母的事例为证,指出出家人虽然出家,但他们的孝行同样令人感动。法师首先讲述了宋代高僧宗赜孝养母亲的事迹:宗赜法师是湖北襄阳人,父亲早逝,母亲陈氏鞠养于舅父家中。宗赜法师年少时,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博通世典。宗赜法师二十九岁时,皈依真州长芦秀禅师出家,不久深明佛典奥义。元佑年间,宗赜法师住长芦寺,因母亲无人奉养,师便将母亲安置于方丈东室供养,并劝其母亲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其母经过七年念佛修行,预知时至,安详往生。

除了宗赜法师之外,印光法师还列举了道丕法师的孝亲事例:道丕法师是唐室宗亲,长安人,出生刚满周岁,父亲因为战争战死于疆场。道丕法师七岁出家,十九岁时,由于战乱不断,粮食不继,道丕便背着母亲到华山隐居避难。为了奉养母亲,道丕自种粮食,有时还乞食孝养母亲。父亲战死的第二年,道丕法师亲自到霍山战场,收集白骨,道丕法师虔诚诵经持咒,祈求得到父亲灵骨。数日诵经之后,父亲的灵骨从骨堆中跃出,直至道丕法师跟前,道丕于是掩埋其他灵骨,然后背负父亲灵骨回家安葬。

在列举高僧的孝亲之行后,印光法师还特别解说了孝养现世父母,诵经超度过世宗亲的功德。法师说:

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第四,孝慈遍诸有情。印光法师在本篇论文中,通过总结佛教经典中关于因果轮回的观点,认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若杀害众生,就是杀害自己的父母,若以孝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就是孝敬父母。 法师引述经典说:

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

印光法师从对经典的分析认为,六道众生都曾是自己多生的父母,我们对一切有情众生都应当奉行孝道。只有将孝行遍及一 切有情众生,才可称之为真正的大孝。

印光法师的这篇论文,指出了孝道是世俗和佛门共同推崇,还从多角度论述了世间孝道与佛教孝道的区别与联系。法师针对世人指责出家人逃避孝养父母责任的观点,不仅列举高僧孝亲事例作论证,还引经据典加以解说,这对破除世人对佛教孝道的误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印光法师还打破一般人狭隘孝道观,提倡将孝道遍及一切有情众生,这是法师独创性的贡献。阅读印光法师的这篇论文,使我们对佛教孝道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我们正确行使孝道提供了理论的指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