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知足常乐思想
文|一钵云水
知足常乐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佛陀在经典中,及讲经场所都劝人要去除贪嗔痴,凡事做到少欲知足。一个佛弟子若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助于道业成就。
佛陀一直劝诫弟子,应当少欲知足。即对钱财、名利等身外之物不过分贪求,能满足必要的目标就感到满足。一个知足的人对于名闻利养等身外之物的要求并不大,很容易满足,而一个不知足的人,即便是拥有再多的东西,仍然会贪而不知足。如《佛遗教经》云:“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一个人如果在平常生活中经常以知足的心态来看待世事,他就会觉得每天过得很快乐。假使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永不知足,他就会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奔波劳碌。一个人若终日为了名利而劳心费神,他就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还有的官场中人,终日贪财好色,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无限膨胀的欲望最终导致他丢官弃爵,身败名裂。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富贵或贫贱并不是完全靠物质的东西来衡量。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富贵之人,他们除了物质的财富之外,精神生活一片空白。他们虽然富足,但精神上是一个贫穷的人。有的人虽然贫穷,但能够以知足的心态来对待,从而做到处处自得其乐。佛教认为,知足是富贵,贪欲之人是贫穷者。
印光法师认为,当一个在生活中遇到境遇不佳的情况时,如果能够以知足常乐的心态来对待,做到凡事退一步想,自己的情绪就会由悲观变为乐观。
在佛门中长期流传的《知足歌》,则正是对印光法师知足常乐思想的诠释。诗云:
世间万事怎能全,少得温饱即感天。
我虽淡饭充饱腹,还有饥饿叫可怜。
我虽布衣遮身暖,还有露体冷凄然。
我虽破屋蔽风雨,还有茅蓬常漏天。
我虽妻小多负累,还有孤苦独自眠。
我虽薄田种几亩,还有地无一垄田。
凡事但将下等比,我今所得已多焉。
日月两轮悬,乾坤几万年;
华屋量人斗,娇妻送客船。
良田身外物,儿女眼前冤;
世人谁不染,知足是神仙。
诗歌告诉我们凡事应当知足常乐,当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感到失望和不满时,要经常与在各方面 不如自己的人相比。经过这样一比较,你就会发现,世上不如自己的人还有很多。如此一想,则心中就坦然自得了。
星云大师则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真正财富的幸福,并不是外在的财利,而是内心的满足。假若贪心不足,即便是坐拥金山,也会感到拥有的太少。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先生在世时,常以乐观知足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他不仅有坚定的佛教信仰,而且终生吃素。他有一首《宽心谣》说: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新欢,女也新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先生的这种知足常乐思想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以知足常乐心态来调节不良情绪的,也有关于处世方式的;既有对待财利的态度,也有关于衣食态度的;既有对待不同亲人态度,也有劝人勤劳锻炼。总之,凡是生活中所可能涉及到的影响一个人情绪的东西,先生都谈论到了。而且,先生还劝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下,都应当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只有我们对生活知足乐观,我们才会心宽体胖,健康快乐。其实,我们的一生正如先生所说,“愁也一天,喜也一天”,与其愁苦的过一天,倒不如以欢喜的心态来度过每一天。人生本来烦恼已多,我们为何还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俗谚云:“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当我们对自己的境遇不满或是觉得自己不如人时,如果能够常怀知足常乐之心,就不会对身外之物患得患失,并能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境遇生起感恩之心,从而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过好每一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