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4 July 2022

回向之真实义

文|释有暋

烈日下的高速公路上,不少大卡车呼啸往来,夹着轰隆隆的巨响,扬起漫天的尘土。在柏油路的一旁,两名穿着汉传僧服、披着褐色袈裟的美国年轻僧侣,正在以三步一拜的方式缓缓地、专心致志地前进。路面时而沙石,时而土坑,时而热烘烘的柏油路,两人的额头、面颊、手掌都被烫伤,疼痛无比。

这时,一辆警车停下来,警官带着查问的口吻问他们:“你们是谁?在这里做什么?”

两名僧侣停下来,很恭敬地交给警官一封信。

警官看了书信,询问地道:“从洛杉矶出发,走到尤凯亚?什么祈求世界和平……你们是佛教徒?要走多久?你们不知道这路上很危险吗?”

僧侣微笑说:“已经几个月了。还需要走大约两年。”

回向与布施

1977 年5 月,美国宣化上人的两位弟子,恒实法师与恒朝法师,展开了一项无比艰辛的修行旅程,从洛杉矶市区的金轮寺出发,以三步一拜的方式,走到相距800 英里以外的万佛城。他们的目的,是希望透过无比虔诚的心,把功德回向父母,以及祈求世界和平。

想当然耳,这种佛教的修行方式,在当时的西方社会是极罕见的。因为,用近乎折磨身体的方式,仅仅靠着意志力去完成一件看来毫无意义的事,却说是为了祈求世界和平,这样的说辞无论如何都难以让人理解。

在佛教里,“回向”的意义是什么?华严宗四祖澄观所著《华严经疏》里说:“‘回’谓回转,‘向’谓趣向。”

也就是将一个人所修持的功德,回转过来,分享出去。分享的对象是谁?澄观提出十种回向的种类,而这十种回向又可以总括为三种对象:一是菩提,即回向无上菩提的完成;二是实际,即回向真如本性;三是众生,即回向法界一切众生,让大家都获得利益,不再受苦。

可是,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有什么好处?相信这是很多人内心的疑问。

汉传佛教的祖师们经常用一个譬喻来说明回向:当一个人以手里的一根蜡烛,点燃所有人手上的蜡烛时,自己眼前的光明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让更多人被光明照见。同样的,当我们从修行或世间种种善行里获得功德的时候,我们将之“转送”给其他人,希望他们也能得到同样的利益。

由此可见,回向是一种布施的行为。但是,回向所布施之物不是有形的财物,而是一种精神。此外,当我们布施财物的时候,通常像是有财者施于无财者,有能力者施于无能力者,施与受双方难免会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为了打破这样不平等的关系或概念,每当我们回向的时候,首先必须抛弃「这是靠我的努力挣来的功德」这样的念头,且谦卑地将一切成就归于大众,没有任何计较的想法。如此,才可称为真正的回向。

回向与自我

几年前,恒实法师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当初让他母亲最难以释怀的事情,就是从小立志当政治家的儿子,最后却选择了出家,更糟蹋自己的身份,把身体趴在大卡车的轮子旁或路人的脚下,忍受陌生人的鄙视与欺辱。的确,在那接近三年的三步一拜的旅途中,两位法师遇到过数不清的灾难与挑战。他们走过暴风、大雨、烈日,也走过布满荆棘的丛林、狭窄的山路;他们遇到过盗匪、流氓,以及向他们扔鸡蛋、石头的居民;他们睡在路旁、水渠边、停车场;他们必须战胜内心的妄念,提起勇气,一次又一次地往险地走去,又一次一次地度过难关。

有一次,他们经过唐人街,一群黑帮出现,企图攻击他们。没想到,黑帮老大被他们的温和及诚心所感化,反倒成了护法,每天供养餐食,且为他们护航。又有一次,遇到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妇女对他们说:“你们相信跪拜和祈祷可以减轻灾难?”他们回答说:“是的,我们相信。灾难从什么地方来?是从你、我、他积聚的恶业…心是一切恶业、善业及净业的根源,因此我们直接在心地上做起,专诚祷告。”妇女听了很感动,感慨地说:“世上能有多少人,愿意自我贬抑而五体投地去祷告呢?”

由此可见,回向法门的实践,不是口里诵几句回向文,或脑海里做一些观想而已。真正的回向,必须由内心着手,去除那冥顽不灵的自我,明白世间万事万物本来平等,体会个人的一切成就,无非由众人的恩惠而来,而懂得将成就回归于大众,绝不占为己有。

回向与谦卑

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在他的新作《成功的反思》里,要我们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以及如何实现社会的平等与正义。作者指出,处在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们反而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却没有察觉来自比较富裕家庭的人,本来就具备更好的竞争力,比一般人拥有更高的成功几率。可是,成功者非但没有这种认知,反而认为成功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与努力争取而来,因而很难对其他人生起同情,更缺乏谦卑之心。其结果是,社会被二分为“赢家”与“输家”。而大多数的“输家”,即使再怎么努力,还是很难在不平等的社会里获得相等的利益。因此,“输家”内心的愤怒不断酝酿,导致人们在不同立场之间分裂对立。作者建议,为了打造一个更幸福的社会,我们必须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参与各种能够使社会变得更公平、更正义的具体行动。

如上所述,佛教里回向的实践,其功能能培养我们谦卑之心,让我们如实观察,我们一切的成就,也是来自他人的奉献与牺牲,因此要懂得把所获得的幸福回馈于社会。但是,具体来说,我们如何才能够以谦卑之心来做回向呢?当然,我们不一定要效法恒实法师及恒朝法师,发愿完成长距离的三步一拜朝山修行,来使自己内心变得谦卑与调柔。

让我们来看看禅宗里的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东土,梁武帝礼请他到皇宫中,问道:“朕自从主政以来,建寺供僧,行善不断,请问有什么功德?”没想到达摩祖师竟然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就如同现如今的佛教徒一样,平常广行布施、印经造像,诵经茹素等,怎么可以说没有功德呢?功德当然是有的。不过,我们是不是会计较自己做了多少善事,且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赏呢?即使没有这种想法,在内心深处,是不是无时无刻都在分别“我是布施者”、“他是接受者”呢?当有这些想法生起,便是远离佛教真正要表达的功德。

达摩祖师的一句:“没有功德”,以禅师的境界来说,那是出自于对佛教真理――空性――的理解;以我们凡夫的境界来看,则直接点破我们的执着,告诉我们要懂得谦卑,更要知道感恩,不要惦记着“我做了多少功德”,甚至带有“我的成功完全出于我个人的努力,而你的失败是由于你的懈怠”这种偏颇的想法。这则公案所传达“无我”的意涵,完全道出了回向的真实义:消除内心之我慢及我执。

回向与感化

当时,在高速公路旁看见两位虔诚礼拜的僧侣的那位警官,开始对佛教生起了好奇心及恭敬心。他除了守护他们的安全,供养他们饮食,也想了解佛教教义。

“佛教徒的原则是什么?”警官问。

恒朝法师很耐心地跟他解释佛教徒的基本行持,即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警官听了,内心似有感悟,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守五戒的话,就不需要我们了。”

恒实法师与恒朝法师以三步一拜来回向世界和平的修行方式,不但收摄了内心之我慢及我执,更以温和及坚定的态度,感化了许多人,向世界散播慈悲的种子。

回向,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力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