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5 March 2021

略述解行并重

文|如意

解行并重是一个学佛者修学佛法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所谓“解”,就是对佛法教理的阅读理解;所谓“行”,就是在悟解佛法教理后的实修。在修学实践中,读诵经典,听闻善知识讲说佛法是解门;念佛经行,坐禅习定,真修实证是行门。解行并重中的解与行同样重要。没有对经教的悟解,修行就会因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走上歧路;只解读经教而不脚踏实地修行实践,就无从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在理解佛法基础上进行修证,是修学佛法行的有效过程,历来被大乘经典所强调。如《华严经》云:“以入水者惧溺而渴死,数他之钱而自无分文,如聋奏乐而不自闻⋯⋯”。经文以形象的比喻指出,一个只读诵经典,听经闻法,而不实际修证的人,就像一个想喝水又惧怕溺水而渴死的人;又像一个天天忙着为别人数钱,而自己却没有一分半文;又像一个聋子,在人弹奏美妙音乐时,自己却充耳不闻。这种只说不行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佛法的甘露之味。《楞严经》中也特别提出修学者要解行并重。经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得饱。”指出一个修行者虽然广学博闻,但如果不去实修,就如一个人口中说吃饭,但肚中仍然饥肠辘辘。《万善同归集》亦云:“顿了心性即心是佛,无性不具,而须积功,遍修万行。”以上经典都告诉我们,修行需要解行并重,就如一个人走路,需要两足并行,如果单足而行,行走就困难了。

解行并重首先应当在悟解上下功夫。佛陀说法八万四千法门,每一种法门都针对众生的根性应病与药,方便施设。众生在修学过程中,首先要理解教理,因为教理是指导佛子修学的理论指南。如果没有教理的指导,修行就会盲修瞎炼,容易走上歧路。只有在了悟教理的基础上去精进修行,才能使修行保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取得进步。

佛教三藏十部经典浩如烟海,一个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全部悟解。佛子在学习教理时,无法做到学习所有的经教,只能选择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来修学,做到一门深入,才能日渐成效。其实,佛教经典所讲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就是说,当对一部经典的教理精通之后,在阅读其他经典时,所遇到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佛子在阅读经典时,首先应当将一部经典全面通读一遍,以做到总览全局。在对一部经典作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然后再深入探究,就能对经典有准确的把握。学佛者在阅读经典时,要注重阅读佛经原典。在通读原典的基础上,再分章节加以分析领会,从而把握每一章节的思想内涵。经过逐章学习领悟,最终将各章节内容融会贯通,达到对一部经典的全面把握。在探究经典过程中,如果遇到有难以理解的佛教术语与典故,应当查阅佛学大辞典等工具书来加以解决。经过查阅辞典,对佛教名词术语的领悟就会更深。天长日久,掌握的词汇量也会增加很多。

很多人在研读经典时喜欢查阅别人的经典讲记。当今市场上流通有很多经典注译和经典讲记的书。对于这些对同一部经典所作的见解各异的解读,很多学佛者都无所适从,生怕自己阅读某位作者的解读后被误导。其实,我们主张自己通过阅读原典来加深理解,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可适当参考一下别人对这部经典的解读,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在选择经典解读的佛经时,尽量选择有修证高僧的经典讲记,然后再配合自己的理解对经典原典加以准确的把握。对于修学某一宗派的修学者来说,应当对所修宗派的相关经典都加以读诵悟解。至少是对该宗派的主要经典所论述的思想都要全面把握,才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修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诵理解经典只是理解经教的一种方法,修学者还应当在此基础上亲近善知识,听善知识讲经说法,得到善知识的指导,使自己的修学进步更快。学佛者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听善知识讲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要比自己读诵经典的印象深刻得多。因而,跟从善知识修学,也是加深自己对佛法理解的重要方法。

经教只是帮助修行者明心见性的工具,而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如《金刚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修行者不要执著于经典,应当明白经教只是将众生由生死此岸渡到涅槃彼岸的船,一旦将众生渡到对岸后,船也就失去了作用。经典也是如此,当众生都明心见性后,也就不需要利用经教作理论指南。可见,修行者理解经教的目的在于指导自己的修行实践,这就是关于行持的问题。

修持实践历来是修学者证果的最直接的方法。不同宗派的修持方法又有所不同,律宗的修行方法侧重于严持净戒,净宗的修行方法注重一心念佛,而禅宗的修行更重在坐禅习定。但不论是哪种宗派,虽然修行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有共同的行持要求,比如各宗派都需要以恭敬心礼佛,严持净戒。就律宗来说,一个修学律宗的出家人,首先是一个严持净戒的人。持戒不仅要受持佛教根本的大戒,而且更要受持佛教的细微戒。如果一个人只学戒,而不持戒,就失去了学戒的意义。一个通达戒律的人,如果不严格持戒,即便向人说戒时讲得天花乱坠,因为没有得戒体,也难以取得他人的尊重。因为,戒律是用来行持的,而不是用来讲说的。

弘一大师,一生专弘南山律,他不仅学戒、讲戒,而且持戒精严,即便是别人从没有想到的细微戒,他都会严格遵守。大师曾到学生丰子恺家中做客。丰子恺发现大师每次在坐藤椅前,都要将藤椅晃动几下,然后才慢慢坐下。他感到很奇怪,就问大师这样做的原由。弘一大师告诉他,在藤椅的缝隙中会有许多虫子,如果自己直接坐上去,就有可能将虫子坐死。每次坐前晃动一下藤椅, 可以提醒虫子逃生,然后再坐下,就不会伤及虫子性命。

不仅如此,弘一大师圆寂前交待自己的后事时,不是担心自己的生死,而是考虑到如何避免杀生。他告诉弟子说,自己的遗体在火化前,应当在龛的四只脚下面放置四个装有水的小碗,以免有蚂蚁爬入龛中,造成火化时损伤蚂蚁。

净宗的修持重在念佛。念佛法门被认为是各种修学法门中的易行道。其他的修行法门要仰仗自力得解脱,而净土法门则仰仗佛力得解脱。修念佛法门的人,只要能够心无杂念,一心专注念佛,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手持莲台,来迎接此人。此人一念之间就能往生西方净土。

净土念佛法门是一种殊胜法门,具有“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的特点。修念佛法门的人只要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能够得佛力加持,临终往生西方。若是念佛时心不专一,非但不能往生西方,还要要堕落地狱受苦。念佛还要做到具有真信、切愿、力行,才能达到最佳念佛效果,顺利往生西方。

禅宗分为五家七宗,不同宗派的修持方法也有不同。其中五家中的沩仰宗、法眼宗早已衰落,今只有临济宗比较兴盛。临济宗早期祖师因众生根性较利,多采用棒喝的方式来启发智慧,使学徒能够触缘开悟。后代的学徒由于根性陋劣,禅师多采用坐禅的方式去除他们的妄想杂念,使他们能够由坐禅得定,由定发慧,进而明心见性。

禅子在坐禅时,并不是像枯木那样静坐,而是要做到放下万缘,参究“念佛是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等话头,直至参到言语道断,心思路绝,才有峰回路转,悟道成佛的转机。

总之,不论修学哪种宗派,解行并重都是必不可少的证悟途径。修学者只有两者并举,做到在理解教理基础上加强修学实践,才能取得理想的修学效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