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9 February 2021

净业三福的现实意义

文|圆缘

“净业三福”是《佛说观无量寿经》中的重要内容。佛陀告诉韦提希夫人,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你应当一心系念,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若欲往生西方净土,应当修净业三福。因净业三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行成佛必经的途径。

所谓净业三福,即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陀教导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行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不仅包括修世间之善,也包括修出世间之善。不仅是现世修行者的基础, 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成佛正因。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此被称为修世间之善,所谓世间之善,就是世间凡夫俗子所应当奉行的善事。这些世间之善共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 孝养父母:这是佛陀对一个人奉行孝道的基本要求。佛陀认为,一个人不管有没有佛教信仰,首先应当将人做好。而做人的关键,首先是要奉行孝道,即对现世父母要恭敬供养,使他们能心 情愉快地生活。对我们来说,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他们不仅生养了我们,还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长大成人,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作为子女,在自己成年后,应当像乌鸦反哺一样,从物质和精神上来关心和供养父母,让他们幸福快乐,这是作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不论是诸佛菩萨,还是历代先贤,都非常重视对父母的恭敬供养。在佛经中,佛陀都强调孝养父母的重要意义。佛教的报父母恩不仅重视对父母的现世恭敬供养,而且还强调对已经过世父母的超度荐拔。在佛门中流传有“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的俗语。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供养家中的父母,就是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供养。

⑵ 奉事师长:师长是引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人品道德的人。对于佛教徒来说,师长不仅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而且还是长养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我们的佛学知识和修行经验无不来自于师长的指点和引导。在佛教戒律中,非常重视尊师重道。佛陀认为,一个出家沙弥应当随侍师父满五年后,才可受戒,或允许其外出参学。当师父对自己某些缺点与过错提出批评意见时,应当虚心接受,不断检点自己,并及时予以改正。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常说,对佛法有一分恭敬,便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便得十分利益。对于传授佛法知识,长养自身慧命的师长,更应当如此。

⑶ 慈心不杀:慈悲心是佛教信徒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经云:“慈悲为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的悲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佛经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是佛教重要思想,尤其是大乘菩萨道,不外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经中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

慈悲心是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体现,没有慈悲心,人就会显得冷漠无情。我们经常见到媒体中报道的很多人对需要救助的人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致使一些人因错失最佳救治机会而失去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令人痛心的事发生,都是由于人缺乏慈悲心而引起。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慈悲之心,当我们见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就会伸出温暖的手,协助他们度过生活的难关。而且人与人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⑷ 修十善业:佛教认为修持五戒十善是成就人天乘的基础。十善是从我们的言语行为和思想等方面来加以规范,如果我们都能够按照十善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我们必将成为谨言慎行,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

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仪

⑴ 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佛宝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代表着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时,在智慧、道德和行为上,都已经达到彻底的圆满。法宝指佛陀所说的教法,通过对佛法的学习,了解到离苦得乐的方法,解脱生命中的种种痛苦,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僧宝指严持戒律的出家人,是佛法住世的象征。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应当皈依三宝,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有了佛法僧三宝作为皈依投靠之处,便保证了修行方向的正确。如果能够按照三皈依的要求来做,不仅能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还能深入经藏,统理大众,令众安和。

⑵ 具足众戒:受持三皈后,经过一定的修持,进而可以受持比丘、比丘尼戒条。如果出家人能够全部受持比丘戒或比丘尼戒,便称为具足众戒。戒律是修行者成就的保证。其三“不犯仪”。清规戒律从人的身语意三方面对人加以规范,以保证佛子言行举止都如法如仪。注重仪的人,由于他的举止庄重严肃,不仅使人对自己生起恭敬心,而且更会对佛教生起信心。如果仪不严,则会使人产生轻慢心,甚至诽谤佛教。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⑴发菩提心:是修行成佛的基本条。不论是世出世间,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一种愿心,有了愿心,我们的行动才会有动力。如果修行者不发菩提心,就会没有正确的修行方向,也没有足够的动力,修行便难有成就。因而,佛陀特别强调佛子要发菩提心。

⑵ 深信因果:佛教讲“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告诉我们,种善因就会得善果;种恶因就会得恶果。一个人所遭受的各种果报,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一定的因在里面。当你得到善报时,是由于你前世或今生造善业所感得的善果。如果目前遭遇了不幸,也不要怨天尤人,要通过造善业来改变自己的厄运。

⑶ 读诵大乘:大乘经典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树立正确的知见。末法时代,去佛日远,人的根性陋劣,通过读诵大乘经典来了解佛教教义和修行方式,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修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⑷ 劝进行者:对于修学佛法的人,特别初学之人,我们应当多给他们鼓励,使他们发菩提心,精进用功,成就菩提。“劝进行者”也包括劝说徘徊在佛法和外道之间的人,让他们归依三宝,修学大乘,最终圆成佛道。

“净业三福”不仅是现代人为人处世应当奉行的准则,也是一个合格修行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更是佛子圆成佛道的重要保证。一个修行者若能按照“净业三福”的要求为人和修道,不仅现世可以成为人天师表,来世则可往生净土,成佛作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