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7 February 2021

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玅境法師

問:和尚慈悲,學尼自從學佛以來,師長一直教導弟子要老實念佛,那弟子就一直念佛,雖然有時候念得很煩惱,念得好像調伏不了自己的煩惱,可是就想說,就是老實念佛,因為有佛力的加持,所以弟子雖然念得煩惱,還是繼續念。自從參加了和尚的禪修一個月以後,和尚教導弟子要修止觀,來調伏自己的煩惱,弟子雖然對四念處都不清楚,可是弟子還在學,那感覺好像找到一個煩惱的出處解決的辨法。

可是就是說;祖師都是交代就是要「老實念佛、莫換題目」。那現在我要換題目了,那弟子很惶恐是說,我換題目了,可是我修止觀,然後我把佛放下,然後修止、修觀,然後我要怎麼精進,我才可以保證說我修止觀比念佛好,一定可以成就,不然我換題目,不就是錯掉了嗎?謝謝和尚開示!

答:我回答你這個問題,告訴你「老實念佛、莫換題目」這個人是誰?當然我在書本上看見這句話。當然這些人,在明清以後的人,在中國歷史,明清以後的高僧大德說的話。他說的話呢,你願意聽信他的話,你聽不聽都隨你。我說換題目,不是我的意思,最近我們學習過〈九品往生〉,《十六觀經》的〈九品往生〉上看。我現在說話,我有點過失,但是我還要說出來。從〈九品往生〉上看,上品三生、中品三生,都沒有提到念阿彌名號這件事,在下品裡面才提到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才有這件事,這話說出來好聽不好聽?但是這話不是我說的,事實如此。〈九品往生〉裡面,在下品三生提到這件事,念阿彌陀佛名號;在上品裡就沒有提這件事。上品裡面提到的,實在是修止觀的事情,都是修止觀,而不是念阿彌陀佛名號這件事。我這是回答,從〈九品往生〉上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再重新根據其他的經論,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讀這個大本的《無量壽經》,大本的《無量壽經》,它那上也說念佛,也說念佛三昧的事情,也說行六波羅蜜的事情,和小本的《阿彌陀經》不同。小本的《阿彌陀經》,鳩摩羅什法師翻的,他說得非常的明白,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地執持名號。這個「執持名號」這句話,很明白地就是念阿彌阿佛的名號,這句話說得非常明白。但是我們若讀大本的《無量壽經》,也說念佛,那和「執持名號」一樣嗎?不一樣。但是我們後來的祖師,多數,那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叫做「念佛」。可是在《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章〉裡面,那個下品下生的時候,很明顯地說出來「執持名號」和「念 佛」不同,不一樣。就是那個下品下生那個人的罪過很多,讓他念佛念不來!「不遑念佛」,念不來了,那怎麼辨呢?就叫他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也可以知道「念 佛」和「執持名號」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的祖師就把它講成一回事了。講成一回事,那個地方怎麼講呢?那個地方就是很明顯地就講不通了,就是這樣子,這是一 件事。

其次呢,我們讀《華嚴經》也好、讀《法華經》也好、讀《大般若經》也好、讀《維摩詰所說經》也好,我們現在讀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是鳩摩羅什法師翻 的,那個《大般若經》是玄奘法師翻的。我們讀這些經論的時候,這都是佛說的,都是佛說的,不是祖師說的。那麼這些佛菩薩,古代的高僧;像天台宗的大師、華嚴宗的大師、三論宗、法相宗這些大師,古代的時候和現在都不同,他們所提倡的就是有深、有淺,不是說「莫換題目」,不是這句話;就是要適合你的根性。其中有一樣事情呢,其實後代的,淨土宗的這些大德,也提倡、也主張修不淨觀,如果你的欲心重,也可以修不淨觀,沒有說你一定要念阿彌陀佛,不是。用不淨觀來對治我的欲心,那麼這個欲心對治了,然後念阿彌陀佛。這可見呢,你有這樣的病,要用這個藥;你有這樣的病,用這樣的藥,不是說「不換題目」,不是,是要換的。我的瞋心很重,念阿彌陀佛不能調伏瞋心,那麼修慈悲觀嘛,怎麼能說不換題目呢?這一味藥不能治一切病嘛,怎麼能說不換題目呢?當然,你沒有其他的問題,你只是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樣子你就不要換題目,也是可以。如果有特別的原因,是可以換題目的,當然,這句話是我說的。阿彌陀佛!

我剛才這句話重覆提一下。我們中國佛教、漢傳佛教,我說不出來決定的時間,但是可以說很久以來不提倡修止觀的、不提倡聖道的,就是念阿彌陀佛。這件事,這位祖師應該也是慈悲,不能說他一定不對。但是這件事,我們事實上,很多人念佛的時候,念阿彌陀佛,有的人是得利益,那當然就是你合適,你就念阿彌陀佛,也是可以,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也能得聖道,不是不能得。但是有的人,念阿彌陀佛不合適,那就應該另外選一個法門,如果你修止觀能合適,為什麼不修止觀呢?修止觀這件事,當然是比念阿彌陀佛複雜了一點,念阿彌陀佛,讀《佛說阿彌陀經》比較容易;《佛說阿彌陀經》也不是很深的經,我們讀起來,也容易背下來,然後就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個事是容易!但是若是修止觀的話;這個修止,有的人也不容易,心裡面要一心不亂,叫它明靜而住,可以嗎?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是有的人不難。修觀,你若是修無我觀,什麼叫做「無我」?你不學習經論,你能明白這件事嗎?那要比念《阿彌陀經》難一點,比那個難一點。若是修天台宗的一心三觀, 即空、即假、即中,你要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你才能夠修這個一心三觀,不然你修不來,要明白、要通達第一義諦的,這就是要學習經論才能做到這件事, 就是難一點,比念阿彌陀佛是難一點。雖然是難,但是你若能夠這樣做到,聞思修這樣子,按照這個次第這麼做的時候,有可能現在得無生法忍,就算是沒得無生法忍,你能接近得無生法忍,那就是能調伏煩惱了。能調伏煩惱也很好啊,我們出家人會莊嚴一點,而不會醜陋的,不會的,就不同。說你不修止觀,不能調伏煩惱;不能調伏煩惱,煩惱就要活動。煩惱若活動的時候,不是醜陋的嗎?還需要人家登報紙啊?不需要啊!我們自己應該知道這件事。

所以從各方面,從經論上的學習看,從念阿彌陀佛有相應、有不相應來看,從事實上來看,我們出家人的行為,事實上來看,修止觀是對的,容易調伏煩惱,使令做 住持的人容易一點,在佛學院的院長也容易一點,當老師的、當師父的,也容易一點,你若修止觀,你師父頭不疼。你不修止觀,不修止觀,煩惱來了,你不能調 伏;不能調伏怎麼辦呢?只好發作,發作的時候,很好嗎?就是這樣子嘛,所以還是修止觀是對的。你修止觀的時候,你師父頭不疼,你將來收了徒弟,你頭也不 疼,所這件事我認為是對的,應該是對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