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5 April 2020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

文|张瑞

清代净土宗高僧省庵大师( 1 6 8 6 — 1 7 3 4 ) 在《劝发菩提心文》开篇即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 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省庵大师指出,修学并进入佛道的要门,以发心为首要条件。发心是脱离六道轮回,成就佛道的基础和条件。一个修道者如果忘失菩提心修学各种善法,不仅难以入道,还往往会受到各种魔障的困扰。对于修学者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失菩提心。如《华严经》云:“勤修清静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因此,省庵大师劝修道者首先要发菩提心,才能与道相应,进入佛道。

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为发菩提心之略称,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也就是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对于发心的意义与作用,诸经典中都有论述。《观无量寿经》曰:“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是《观无量寿经》论说净业三福中的第三种福行福,也就是修行者要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进行者、发愿往生净土等。《无量寿经》卷下曰:“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出家沙门既然舍欲出家,就应当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华严经》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维摩经慧远疏》曰:“期求正真道,名为发心。”上求无上佛道,就是真正发心。《观经玄义分》曰:“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乘义章》卷九曰:“发菩提心者, 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发菩提心。”《显扬圣教论》卷二云:“发心者,谓诸菩萨发菩提心。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强胜因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誓愿,受发心法。谓我必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恼故,及离诸苦难故。”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能够速证无上菩提。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一切大乘菩萨学菩萨道,修菩萨行时,必须发起菩提心。

菩提心依种种因缘得以发起。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这四种缘分别为: 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 故护持正法。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发菩提心经论·发心品》载有四缘:一、思维诸佛,二、观身之过患, 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

发心有不同的类别,其中常为修道者提及的为三种发心。《观无量寿经》曰:“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如果有众生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种心, 就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得上品上生。

第一为至诚心。至诚心,是指真实愿生净土之心。隋高僧净影慧远在《观无量寿经义疏》中称, 诚心者,起行不虚,实心求法。对修净土之人来说,只有发真诚求生净土之心,才能为实现这种愿望切实努力修行,以期早日往生净土。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中对至诚心有如是解说:“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 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 不名真实业也。”善道大师认为,所谓至诚心,就是真实无伪之心。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偈》中又云:“至诚心者,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此三业必须真实。”也就是说,修净土之人,要身口意三业谦恭至诚拜佛、赞佛、观佛,方可称为真实。

第二为深心。深心,指信乐殷切至诚,欲生西方极乐国土,即深愿净土之心。隋净影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曰:“求心殷重,故曰深心。” 《天台疏》曰:“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解说深心云:“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善导大师认为,深心包涵两方面涵义:一是要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经常在生死中流转, 没有出离生死的殊胜机缘;二是要深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种大愿,每一愿都是在摄受众生。只要众生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深信不疑,并且发愿求生,念佛修行,就一定能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又说:“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者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第三为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是指将自己过去世及今生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世间善业(五戒、十善)与出世间的善根(持戒念佛,三学六度), 以及随喜其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世间善法与出世间功德,悉皆于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西方极乐世界。能将一切修行功德如是回转趣向往生成佛的目标上,即名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的另一含义是说,欲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使往生净土。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解说回向发愿心云:“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善导大师又言:“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也就是说,回向发愿愿生西方净土的人,必须从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往生西方净土之想。将自己的一念深信心,固若金刚,不会被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之人所动乱破坏。通过自己的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会因为听到他人的话语,便有进退之心,心生怯弱。

在《翻译名义集》卷十二中,也记载有有三种发心,即:一、发大智心,是指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二、发大悲心,是指悲悯一切在生死中轮回,受尽各种痛苦的众生,发愿救拔众生的痛苦。三、发大愿心,依据四弘誓愿的要求,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在《释氏要览》中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厌离有为发心,即厌恶世间都是有为之法,因此会招感三界生死之苦,为了能够出离此苦,就会发心修行。二、所求菩提发心,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三、饶益有情发心,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予其乐。

发心是修学各种法门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只有发大菩提心,修行才有足够的动力,最终成就佛道,广度众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