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May 2018


孝乃为人之根本

法照法师

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上的至亲至爱,对父母我们要永远怀着感恩的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人子女应当尽善奉养父母的责任。

什么是责任?大家所熟悉的英国王子查尔斯对此曾有过一个通俗的解释,他说:“责任就是那些你不愿做,却不得不去做的事。”他的这个说法也许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却道出了责任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责任的义务性。

《现代汉语词典》把责任就解释为“应尽的义务”。责任的义务性不仅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和道德要求,根本上应是源于人的社会属性。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他的社会性,人具有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人必须对自身所存在的环境中,与之密切联系着的其他存在负有责任。在这里对责任做这种溯本求源式的探究,无非是想向大家说明一点: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都应该承担起一部分责任。

人类自诞生就有责任

正因如此,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有责任相随,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人类教育自古以来,就把责任心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义”的教育,甚至西方宗教中的“原罪说”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专门研究世纪教育的国际会议上,把世纪教育的指导思想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要教育下一代“学会关心”,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走出来,“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同行”,“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也“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

由此可见,“责任”对于社会和个人意义何其重大。那么我们应承担什么责任呢?概括起来说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的路就在脚下,明天的收获源自今天的播种,我们应该懂得我们是家庭的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将以我们的荣辱为荣辱,以我们的成败为成败。身为凡人,倦了当然可以小憩,但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倦了也绝不是逃避的借口。

佛教倡导孝道

孝乃是为人之根本,换句话说也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里记载:“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奉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可见,佛教对父母的恩德极为推崇,并倡导孝道。

中国人敬祖先,虽祖先离我们很远很远,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但我们逢年过节还要纪念他。为什么要纪念呢?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晓得纪念的意义了。因为他跟我们是一体的、没有分隔的,一心真诚的纪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应。我们连远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呢?远祖都还念念不忘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孝顺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师长、不听老师话、不好好地学,父母就操心了,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忧虑,也是不孝。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担忧,不让父母牵挂,这是孝顺。

佛陀是我们最早的老师,二千多年前证悟的老师,我们连这位老师都尊敬,都念念不忘,对眼前的老师哪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样的道理,我们供奉佛像,不是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师遗像,是返本报始,是报恩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佛弟子要供奉佛像、祖先。它有非常深远、广博的教育意义在其中。让我们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萨的形像,就想到孝敬——孝亲尊师。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以至童年、青年、少年,父母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来教育子女明礼义、修德性。子女长大成人,父母又辛苦地为子女准备嫁娶,筹集资金供子女经营事业,使子女能早日成家立业。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及照顾真是极备辛劳,但从不在子女面前提到“恩惠”两个字,更不期望子女的报答。子女一旦有病,父母更是忧心如焚,经常由于爱子心切而急出病来,只有等待子女恢复健康,母亲的忧心成疾的病才会慢慢痊愈!

不顾亲情礼义

经历百般辛劳养育,但愿早日长大成人,有些子女一旦长大,不孝顺双亲、不奉养父母,对父母教诲不加理会,或出言顶撞,甚至怨目相视如仇家。在族内欺凌上长,打骂同胞兄弟,不顾亲情礼义,真叫人痛心疾首。虽然曾上学读书,但不遵从师长的训诲与父母兄弟的劝诫,不仅不听且加拂逆。出入家门,不知禀告父母,言行举止傲慢无礼,所作所为擅自主张,不把父母放在心上。即使父母叔伯偶然加以教训指导,但是由于长辈怜悯儿孙年幼无知,也都轻易饶恕,可是到了后来,性情愈变愈暴戾残忍,不但不听劝导,反而生出仇恨心理,最后离开亲戚好友,结交的都是坏人损友,日久成性,颠倒是非,为害自身,愚不可及!

一旦被恶人损友所引诱,就舍弃了父母家庭,离乡背井,流落他乡。或者在外经商谋生,做各种事情,岁月蹉跎,年岁老大,有的就在外结婚成家,甚至老死也不回家,从没想到这个身体从何处来?有些更加不幸,流浪异乡加上交上恶人损友,自己又不小心谨慎,于是被人用计陷害。或与人同流合污,胡作非为,终被牵连,横祸飞来,锒铛入狱。或判重刑,老死狱中,或遭病魔灾厄缠身,弄得贫病交迫,狼狈不堪,受人轻视,乏人照料,病入膏肓,弃尸街头,从此与亲人家族永别,更是有负父母深恩!

为人子女,于心何忍?

有的子女不仅不勤于学业,且经常与不良朋友为伍,追逐异端邪说,做出败坏风俗的行为,十足一副无赖汉的嘴脸,好勇斗狠,欺压善良,酗酒赌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于乡里,使同胞兄弟受连累,更使父母悲痛心乱,不知如何是好!清早出外游荡,直到深更半夜才回家,从来不向父母请安、嘘寒问暖,使父母感到空虚无比,没人照料扶持,父母年岁渐高,形容憔悴,身体衰败,还要受到不肖子女的连累,受到外人的讥笑与凌辱,为人子女,于心何忍?有的子女只有孤父或寡母,理应格外孝顺才是,但事实上却不然,把父母冷落一旁,任由他挨饿受冻,不闻不问,使得父母暗自悲伤饮泣,自怨自叹,何其不幸!

《吉祥经》云: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当你拥有家庭时,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这样幸福才会永远伴随着你;当你迈向社会时,不要忘记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这样你才会被社会所接纳。谨记不要自暴自弃,另一方天空下有你辛劳的亲人;不要怨天尤人、埋怨人生,另一方天空下,有身处逆境仍微笑面对的勇者;不要胡乱挥霍,花天酒地,另一方天空下,有还在为生存所苦的人,他们风餐露宿,忍受饥寒富。另一方天空下,有太多你从未经历的故事;另一方天空下,也有太多的感动你未曾领略。

对父母永怀感恩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要走的路。或苦、或甜、或悲、或喜,不要埋怨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荷,我们要坚强走下去。想起另一方天空,是要自己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亲人的爱犹如一生的情债,必须用一生一世的爱去偿还;坚强的人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鼓励,让自己身处逆境时也能微笑面对;贫苦的人对生活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一种感动,使自己珍惜拥有的幸福。

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上的至亲至爱,对父母我们要永远怀着感恩的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人子女应当尽善奉养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思念之情,永无休止,深恩大德,真是浩瀚无际,永无止境,非笔墨所能形容!子女若是不孝,其罪愆即使诚心忏悔,恐怕也难以洗脱!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不孝父母的人,命终死后,必然要堕落到阿鼻大地狱去。这一地狱纵横有八万由旬,四周都是铁的城墙,周围设有罗网,使囚犯无法逃脱。地面都是铁板,有烈火燃烧着,到处雷鸣电闪;又有铜流铁桨浇灌在罪人身上;还有口吐烈焰的铜狗铁蛇追噬着犯人,一个个被烧得肌肤焦烂,苦不堪言。空中更有数不尽的挂钩、枪铳、满地又是铁质的斧锤、长矛、刀山、剑树等种种的刑具,随时都会对准囚犯砍杀下来。地狱罪犯受此百般的苦楚,永无休止,也不知要经过多少劫数呢?即使在这里受过了刑罚,又要打入其他的地狱去,头上戴着炽热的火盆,还要受铁车压身的折磨,铁车来回辗过,肠肚都碎裂了,骨头断折了,皮肉全烂掉了,一日夜之间要忍受千生万死的痛苦,真是惨不忍睹。这些地狱的罪囚都是生前犯了忤逆不孝的重罪,才要受如此的折磨,百般的苦楚。”

悲母恩情比大地还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里也说道: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就是说:世间大地被称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重。世间须弥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佛门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这种反哺报恩的孝行,是人类至真至善的感情,也是一种情爱的高度显扬。

佛教中的大孝子目犍连尊者为了营救在地狱中受苦的母亲,出生入死,竭尽心力,因此而使佛陀启说了盂兰盆经救倒悬报亲恩的法门,不仅自己的生身父母得度,众生父母也因此得以救拔,这种孝行是一种情爱的伟大转化。北齐时代的道济禅师,一头挑着万卷的经书,一头挑着年老失明的母亲,到处弘扬佛法。有人要帮忙他照顾老母亲,他就婉转地拒绝说:这是生养我的母亲,不是你们的母亲,应该由我来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唐朝的陈尊宿,道风高迈,得法于黄檗希运禅师,事亲至孝,自编蒲鞋来孝养母亲,因此人人尊称他为陈蒲鞋。

十张百元钞票

孝顺,就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想父母所思,做父母所盼,念父母所愿,就是最大的孝顺。提起孝顺,可能没有人会说自己不孝。也许大部分人会说:我是孝子,我经常去探望父母,我经常给父母买吃的、穿的、用的。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还往往是以现金代替了日常生活用品,给老人家送一些钱去,让老人家多了些自主权。但在给老人家钱时,鲜少有人想到,同样的数额,到底是给多大面额才更适合呢?告诉你一个信徒的作法,或许能让你有所感悟。这个信徒说,每次给母亲钱时,都要特地将一千元一张的钞票换成十张百元钞票。这并不是为了显得数量多,而是为了让母亲花得更加方便。

乍一听闻,不以为然,但仔细一想,却极有道理。越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越是过艰苦日子习惯了的,往往是有饭吃就舍不得花钱。给老人家一千元一张的大钱,大多老人不到非不得已时是舍不得花的,只是一张一张地积攒着。百元一张较小的面额,却让老人家用起来更是方便,也舍得消费。外表看起来,是子女们经常给父母钱了,但最后,往往做父母的还只是起着现金保管员的作用。在子女急需用钱时,父母还会将钱物归原主,甚至再加上自己的积蓄。

父母最需子女问候

孝顺父母,虽然离不开物质,但物质不是全部。老人最怕的是孤独,最需要的是子女的问候,是子女常在身边陪伴的感觉。孝顺父母,一定要了解老人的心思,体谅老人的心情,顺从老人的意志。老人盼望子女的问候,子女就应多打几个电话;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们就挤时间多回家看看;与老人在一些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时,就要无条件地顺从老人的意思,有古训云:“百孝顺为先”,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生活在浩瀚宇宙,受到环境、社会、身心种种内外在因素所拘束、障碍,诸多不得自由。父子、兄弟、夫妻、同事之间,也往往因为一点点意见不同,谁也不肯服输退让;为了一个“我”,彼此僵持不下;为了一个“我”,因而陷入纷争、罪恶、烦恼、痛苦的深渊。佛陀说不要用抗拒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凡事以对立的心态对待,唠叨、抱怨就会不断,如此便难以宽容的心来原谅、接受他人不同的见解,于是就很难活得快乐、自在。我们想要解脱,一定要先了解心的毛病,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以智慧来圆融事相、超脱凡情。

生活中应学会放下

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在取与舍中抉择,我们总是渴望着取,又渴望着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下。懂得了放下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懂得了放下的真意,静观万物,体会与世界一样博大的境界,我们自然会懂得适时地放下,这正是我们获得内心平衡,获得快乐的好方法。

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甚至不得不抛下爱情。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生活中应该学会放下。放下会使你显得豁达豪爽,放下会使你冷静主动,放下会让你变得更有智慧,更有力量。什么应该放下?放下失恋带来的痛楚,放下屈辱留下的仇恨,放下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下浪费精力的争吵,放下没完没了的解释;放下对权力的角逐,放下对金钱的贪欲,放下对名利的争夺,连一切源于自私的欲望,一切恶意的念头,一切固执的观念都应该放下。然而,放下并非易事,需要很大的勇气。

面对诸多不可为之事,勇于放下,是明智的选择。只有毫不犹豫地放下,才能重新轻松投入新生活,才会有新的发现和转机。生活中缺少不了放下。大千世界,取之舍之是相互伴随的,有所舍才有所取。人的一生处在放下和争取的矛盾之间,潇洒地放下不必要的名利,努力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放下是为了进取

放下不是不思进取,恰到好处的放下,正是为了更好地进取,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得意与失意,在人的一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放下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本性,使你真实地享受人生;放下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地放下就没有辉煌的选择。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放下决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爱心、责任和信仰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体现在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权位要服务于大众,才心安;名誉要问心无愧,才快乐;爱心要奉献给需要的人,才有意义;金钱,也只有当它造福于世的时候,才有价值。我想,如果你们做到了其中的一件,就可以体会快乐了。

生活中,我们的确每天都被各种琐事所累,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一想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但这又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其实不仅仅是哲学家或宗教徒才应该想的事,而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真实的快乐和幸福。这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但却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原则,贯穿在生活中。这样,每前进一步,就离理想的目标接近一点,真正的快乐也就多了一点。

人生如梦,笑看人生

生命是无常的,人的生命过了一天,就意味着向死亡靠近了一天。生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失去,一口气上不来,虽有家财万贯,死时还是两手空空,一分钱也带不走,所以佛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趁我们还健康,趁我们还有多馀的财物,赶快修布施,赶快去救济穷人,赶快去孝敬父母,赶快去恭敬三宝。只有透过布施,种福田,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生命里得到福报。

与此相反,那些愚痴的人,由于没有智慧,只知道自己的享受,有钱就没有节制地挥霍,就像有些暴发户一样,有了钱之后,就忘乎所以,不知道怎么用钱,甚至有吃一顿饭竟花了二、三万块钱,结果是暴富暴穷。因此,一个人赚钱是靠能力,靠机遇,靠福报;但一个人花钱却要凭智慧,有智慧的人才会懂得花钱。

现实的人生也如梦般的幻化,忽而乐翻天,忽而苦断肠,这些苦乐终会事过境迁。人生如梦,有什么值得万般计较呢?还不如敞开心胸,笑看人生。这些譬喻似乎把人生说得无常渺小,事实上是要我们对人生警醒,看待权位名利,如空花水月;面对称讥毁誉,当作是一场梦。菩萨总在空花水月中作道场,点醒人们在每个当下要清醒,在每个经历中积极地学习。生命如朝露,应该及时把握。人生之喻有四点:第一、人生如舞台戏剧;第二、人生如逆旅过客;第三、人生如大海一沤;第四、人生如睡时梦幻。我们应时时铭记。

报恩是让父母学佛

佛法告诉我们,人有前世、有后世、有无数世,每一世都有父母,所以周围所有的人都极有可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报恩的话,对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报恩。真正要报恩,不是奉养父母而已,了解了佛法之后,知道世间法是根本没有办法报恩的,唯一真正的报恩,是让父母也认识佛法,修学佛法,乃至究竟成佛,所以菩提心的根本因也在这里。

就世间来说,孝是做人的根本,从佛法来说,为了要报恩,菩提心才能真正的生起。所谓忠孝,都是由我们的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相信把忠孝的精神发扬起来,我们的社会将会更有秩序,我们的家庭将会更为美满。

孝亲敬老,责无旁贷,法照合十,愿世上为人父母者健康长寿,愿为人子女者懂得知恩报恩。善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