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8 April 2017

尋訪善知識

文|玄默‧玄叡

不管年紀大小,在學佛的人群裡,只能算得上是小朋友。雖然喜歡佛法,但行為上仍像個無頭蒼蠅,東碰西撞的,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過去了。偶爾,從一位朋友那裡借了幾盤玅境法師的錄音帶,飯後茶餘開始聽了起來。沒想到,十分歡喜聽。一字一頓,緩而有力的北方調,一句一句富有邏輯的哲理,引人入勝。過去,總認為佛法廣而深,與自己有相當距離,當然也不在乎早一天或晚一天去認真了。聽了這幾盤錄音帶後,很受鼓舞,法喜油然而生。

想到釋迦牟尼佛以人身成佛,我們應該是可以由人身依教而修的。成佛雖是久遠劫之後的事,但了生脫死的事應該從這一生就要身體力行去做。佛法浩瀚如海,四念處卻是入海的船,止觀是深入的雙槳。像我們這樣心無靈犀點而不能通的人,須要手把手的扶,開門見山地指點。我們又請了《法雲》雜誌,越讀越樂,進而萌發了請教善知識的念頭。掛個電話去新州南院,沒想到正是老法師自己接的電話。法師的話語平易而有理,正和錄音帶上的一樣。聞聲不如見面,徵得玅境法師的同意, 決定去拜見。

正值金秋,紅色、黃色、綠色的樹給大片的黃土、紅土、黑土地點綴了生機。驅車十二個小時,穿過六百英哩的山川、村落和城鎮,便到了新州道師城。次日,雨過天晴,沿著 64 號東公路,出城、拐彎、上山,在叢林中轉來轉去,便到了日光山莊。「曲徑通幽處,禪堂草木深」;進入山門,才看見正在建設中的法雲寺南院禪堂已具初形,山松環抱,空氣清新,真是阿蘭若處。邊上有幾間平房,便是師父們的圖書館、禪堂和修習的地方。先是到齋堂詢問,師父們都平易近人,由智禪法師和林居士的引導,在一間小平房屋裡見到了玅境法師。屋子不大,卻整齊地排滿了經論書籍,令人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句子來。老法師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談起話來就像一位相識已久的老朋友。

真是巧,北院的幾位師父也來了。午齋後的開示只有二十多分鐘,卻正回答了我們心中迴縈的問題。師父說,孔夫子教人學而後用,是他有智慧的地方;但也有不公平的地方:他鼓勵學生通過努力學習而有道德,卻認為自己的德是天所付予的。佛說凡事都有因緣,而天生之德在緣起上是不平等的。師父又開示:學習佛法的根本是向第一義諦上用功夫,觀十二因緣,了悟苦集滅道。以戒定慧為基礎,經常這樣思惟,慧的力量就會增大。可是,我們凡夫在無明裡面用分別心,不向第一義諦上下功夫,結果造出種種煩惱業。我們要學習慈悲心,但愛見大悲,以苦為樂的顛倒是我們佛教徒所不要的。萬法唯心,風水隨心轉。心境不同,大千世界,所現不同。真正有智慧的人畢竟有福德。真遺憾,我們當時沒有帶筆記,事後也只能記得大概了,不能重複當時的言辭。玄妙的哲理,深睿的智慧,聽起來明白易懂,令人心裡默然起敬。

師父慈悲,為我們作了歸依儀式。正趕上今年秋後的第一場瑞雪。雪後日出,讓人心裡感到格外明亮。聽了這麼多師父的開示,還覺得不夠,又坐在小棚下向師父問問題,想到哪裡說到哪裡,真是有見到家鄉長老的感覺。

時光不住,歡喜的時分也同樣流逝,轉眼就要下山了。人生忙忙碌碌,東奔西走,在紛亂的心緒中注入一點佛法的清涼,多少覺得有些平定的安慰。我們又驅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曠野、聚落、白日、飛雲、落葉、長風;再度穿過這片秋色,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