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3)
达照法师
净宗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之七
第七点:对修行的境界没有充分认识。虽有修证,误而会去,误会了。
净土宗的一些祖师,其念佛证悟的境界很高,不比禅师开悟的境界低。
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念佛一有受用,(这个受用可能是正确的)然后他去问别人,那人讲“你不是求往生的?再进入你就会走火入魔……”之类的话,他就害怕了。简单打个比方说,有些人念佛进入初禅时,全身发热,感觉火烧火燎,于是就去问:“我念佛时怎么那么热啊?”不真懂的人就告诉你:“这个不行的,你可能是什么什么,说了一大通。”
实际上人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组成的,只要让身心静下来,四大的运作就会正常起来。我们平常生病都是因为这四大调节地不够好,主因则是我们心神太过散乱。指导四大调节的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思维妄想。你要是妄想纷飞,静不下来,地水火风就调节不好。所以有些人会去练太极拳或者锻炼身体,做些专注的事,身体就容易健康。
比如,你的身体的火大不够,念佛一段时间后,出现禅定的境界,四大调节调节给你补足起来,当补足得多的时候,身体就会感觉特别热。实际上这样会更好,可你一害怕就不敢再坐了,也不敢再静下来念佛了,反而去庙里参加净土会啊,参加拜忏啊,敲敲打打的,这样子反而觉得没事了。实际上是退却了自己修行证悟的境界。
另外一种,不是在禅定境界中,而是有些初步学人在念佛过程中妄想忽然一下子多了起来,他就害怕不敢再念了。例如有些人开始念佛时,非常虔诚地用功了大概两三个月,感觉很清净,念佛真好!但在两三个月到半年这段时间里就开始烦恼起来,烦得不得了,妄想杂念不知道从哪儿来的,鸡毛蒜皮的事全能浮现在脑海中。他就开始害怕了,想:我以前念佛挺好的啊,现在怎么越念越乱了?是不是走火入魔了?于是就退心不敢去念了,事实上你正好就上当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很少观照自己的心。当你回光返照时,你发现自己的心其实是很肮脏混乱的。我们的眼睛平常都是往外看、耳朵都是往外听,一到不往外看、不往外听的时候,我们就呼呼大睡, 睡醒以后又开始往外跳,所以心一直是往外奔驰。对自心的真实状况却很少了解。
而打坐则可以使自己的心开始收敛。坐在那里慢慢体会自己身心的状态。禅定越深,对自己的心就了解得越透彻。这样的人通过念佛使自己不断进步,从而更有能力来观照自己。
这实际上就像一间千年暗室,房间很暗,灰尘很多。平日没有灯光,我们就看不见。有一天,阳光从门缝里照进来,你看见了灰尘在滚来滚去。没有阳光就看不见了。
有些人说你们还修什么行啊,我活得很潇洒。其实这种人烦恼非常多,甚至他一停下工作就受不了,不是找朋友聊天就是搓麻将。一直在随这个滚滚红尘的妄想里颠倒。
当静心下来念佛,一段时间后,有点智慧了,智慧的光明就开始回光返照,便发现自己的心原来有许多烦恼。既然看见了,该怎么办呢?你看见了就慢慢地去消除它。如果妄想一来你就害怕,那你就永远没有机会证悟净土宗的念佛三昧。很多人虽然有所进步、有所修证,但他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自己出了问题,或者以为已经得到了受用,然后就退步了,这是很可惜的。这是第七种歧途。
净宗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之八
第八种歧途是资粮偏废、如鼎失足。
资粮就是净土宗的三资粮,净土宗讲信、愿、行,真信、切愿、力行,这三个实际上是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昨天有居士问我:“师父,净土宗的三资粮里面,是不是信最重要的?”诸位,你们说是不是“信”最重要?那“愿”就不是最重要的吗?如鼎三足,宝鼎三个脚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
但说法的人会针对各人的根器而有所偏重。比如有些人念佛,他愿意往生,要成佛度众生,但是他对极乐世界始终有一点不敢相信。师父就会告诉他:“信是最重要。” 因为对他而言,宝鼎三只脚中的两只都很好,可另外一只快塌掉了。于是就说这只脚最重要,把它先扶起来,这是对机而言。其实这只是针对这一类人,而其他听法的人刚 好听到这个话,就以为只是信最重要,别的都不重要。那错的可就是你了。同样,若一个信愿十分恳切的人念佛却马马虎虎,那师父就会告诉他:“修行是最重要的,信愿只是基础。”
实际上三个同样重要。现在有些人特别强调“信”,因为我们对极乐世界真信不够。据实而言,如果信是至诚至恳的,你就一定会发愿求往生;若你的信和愿具足了,你就不可能不去念佛修行。而在我们未懂得这个道理、还未真正走上修行之路前会有所偏重。
当你真正升起真信切愿,这三个就是连带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说一 个“信“已具足了后面的“愿”和“行”,即”信“的本身也是一种”行“,因为这种信心会给自己很大的力量。“愿”也包含了你的“行”和“信”,所以这三个本身是圆融一体的,千万不要将它们拆分,一拆分就如鼎折足。你把它折掉了就很难往生了。
现在很多人在强调信愿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修行。而且他还有理由,理由在哪儿呢?藕益大师说过一句话:“往生与否, 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之高低否,则看持名功夫之深浅。”这两句话是连起来说的,但是现在有些人把它拆开一半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这下可好,那我只要有信愿就行了。你看看,竟然这样去解释。其实这是断章取义、绝不可取的!藕益大师后面还有一半:“品位高低否,则看持名功夫之深浅。”这句话什么意思啊?品位高的功夫深,品位低的功夫浅,起码得有功夫才行。如果你连浅的功夫都没有,那就是连低的品位也没有了,就是说九品里面的一品也都没有了。那你能到哪里去啊?你还能往生吗?所以信愿行是一体的三个部分,如同我们人的一个头,一个身体,两个脚。倘 若这三部分任何一个被去掉了,你都不可能是一个健康的人。
还有就是:你存在着夹杂、怀疑以及间断的心,故而你会倒退。虽然你在一些境界里有所受用,却因为夹杂、怀疑、间断使你变得我慢或自卑,修行便会被这些心障碍住。实际上,在你怀疑的时候、或者无论证得任何禅定境界时、心散乱的时候,要一直念下去,如法地念下去。你看到这个法门好,就去求这个法门,看到那个法门好,就去求那个法门,这是夹杂的。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无量寿经》、后天念《地藏经》,东想西想、东念西念,这样对修行用功不利。故而说夹杂。
间断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间断不是说你现在念佛、等下不念了,而是指信愿行三者的间断。比如说,你在这里听法师讲经,觉得蛮有道理,就很信了;等下你出去了,你可能又去信其他什么了,又去信你的生活去了,就不再信极乐世界了,这就是间断。
在信上有间断,在愿也是一样。我们始终把究竟成佛作为生命的归宿,这是我们的愿。但是这个愿一到生活中就找不着了,提醒你也提不回来,这就是间断了。所以在信愿行这三个方面,都有怀疑、夹杂、间断在里面。
总 结
这样的八种状况,如果我们都调理好了,也就是说你至诚恳切地信仰极乐世界,第一你就不会以世俗的五欲六尘、人天的福报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第二你不会把这个无所求的真心作为一个简单的理由,而不去求生极乐世界;那么第三个呢?就是当我们发起了成佛的愿时,你的身心要感觉到自己已得到了阿弥陀佛的这种力量,我一定要为一切众生去成佛,发这种大乘菩提心,而不能简单地说:“哎呀,娑婆世界太苦了,我赶紧跑掉算了。”你跑掉是对的,“算了” 是不能给你算的,你的家人、亲戚朋友还在这里受苦,你怎么能算了呢?所以你跑掉还要来度他们,包括跟冤家仇人以及一切众生。
在愿上,我们一定不能觉得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自己可以不用功了。如果我们不明理,事项上就不圆融,但如果你理却废了在事相上的修行,那我们如何得到佛法的利益呢?
接下来就是在修证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境界后不能害怕。有了证悟了还要继续努力,因为这个证悟是很正常的情况。有些念佛人一说禅定的境界或者身心空掉了,他就害怕,他想:我就只管好好念佛,不要有这些境界。那就可能永远得不到证悟。其实自己的心早就提得很高了,却不能证悟,现法现乐没有得到体现。实际上你学习了这个道理,通过修净土宗,整个生命会变得跟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庄严,这才是净土宗真正的奥秘所在。故而不妨以一句佛号来证悟自己人生的这种品格。
最后一个是信愿行这三个千万不要偏废,哪方面缺少了就一定要把它补起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