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杀放生思想与实践
文|禅悦
戒杀放生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教理,也是培养慈悲心的重要方式。戒杀放生要求我们不仅自己不要杀生,还要心怀慈悲,见到众生遇到生命危险时,要尽力救护,使众生能够化险为夷。在戒杀与放生两者之中,戒杀只是被动地不杀生,而放生则是积极地救护众生。
佛教之所以要推行戒杀放生,是源于六道轮回,冤亲平等的思想。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六亲眷属,不得无故杀害,否则,将会遭致杀生的苦报,致使多劫沉沦。如《梵网经》:“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经中指出,一切众生或在前世,或在多生多劫中,都曾经与我们有亲缘关系,若杀食众生,则无异于杀食自己六亲眷属。《楞伽经》亦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
这是从人类造作杀业将会遭致冤冤相报说起,指出众生之间因为相互杀戮食啖,因业受报,经过百千万劫,常在生死中轮回不息。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
在佛教各种罪障中,以杀生的罪过最大;在求取福报的各种善业中,则以放生的功德最为殊胜。《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戒杀放生不仅可以免造恶业,还具有多种功德。为了倡导世人戒杀放生,古往今来有许多高僧大德和文人骚客以诗文为工具,创作了大量劝诫戒杀放生的诗歌佳作。宋慈受怀深禅师《放生诗》云:“吃肉何如咬菜根,且图身口戒香薰。莫言死后无因果,八两须还他半斤。”禅师从因果报应角度警示世人,应当畏惧杀生的苦报,严持戒规,戒杀素食。
宋愿云法师《戒杀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法师的诗歌也从宰杀生命所引起的嗔恨,将会遭致苦报说起,指出,当人食用动物的美味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与动物结下了仇怨。因为这种仇怨,杀生之人将来必将要偿还杀业,遭致无量痛苦。明真歇禅师《放生文》云:“人之生日到来,应当持斋戒杀,或是买命放生,或是诵经念佛,修桥砌路煮茶,随意奉行善事,报答生身父母,乳哺三年大德。”禅师劝告世人,每逢生日等需要招待宾朋的日子,应当坚持戒杀素食,放生祈福,或者念佛诵经、修桥补路为自己求福,切不可滥杀生灵,遭致苦果。
不仅有许多高僧劝人戒杀放生,慈悲救护众生。历代还有很多文人也劝人戒杀放生。唐白居易《护生诗》云:“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极富同情心的笔调,将动物母子之间的感情与人类亲情做比较,劝人要爱惜物命,慎勿杀生。唐杜牧《已落双雕血尚新》诗云:“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劝君莫射南来燕,恐有家书寄远人。”诗歌描述了骑马射猎之人,一箭双雕,射落飞雁。射死的大雁满身鲜血淋漓,令人心痛。诗人满怀哀愁,劝诫那些射猎大雁之人,要知道大雁承担着鸿雁传书的使命,世间有多少家庭在等待着大雁将亲人平安的消息及时传给亲人。相信读过杜牧诗歌的人,见到空中自有翱翔的大雁,再也不会有宰杀之心。宋苏轼在《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之一》中谈及戒杀护生时亦云:“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特别是诗歌最后两句,从细微处着眼,将定慧钦长老的怜惜物命的慈悲情怀描述得至为感人。南宋陆游《血肉淋漓味足珍》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诗人指出,那些贪图口腹享受的人,在食用生灵的时候,是否想到这些生灵被宰杀时痛苦和怨恨。诗人由动物联想到人,责问人们是否想到刀割之苦。如果以刀割自己的时候,又该是何种感受呢?
佛教的戒杀放生思想理论,不仅让人明了佛教劝人戒杀放生的缘由,而且还能使我们在戒杀护生的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