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9 April 2018

学佛的圈子里最怕这种人看看有没有你?

慧律法师

有人向我请教:“我们在学佛法的时候,感觉学佛没有那种力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有时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可是,有时候突然又想到世界没有一样是恒久的, 但是真能了解世间是无常的时间也不多,而且从本性发出来的心力更是很少,觉得自己学佛很不踏实,不知如何突破?”

我说:“初学佛的人,观照的力量不够,自己的悟性也不够,自然对法的觉受较薄弱。不过,你有一点说得很好,知道自己不好,感觉自己发不出什么力量,这一点已经不错了,表示还有救。”学佛最怕一种人,我问他:“你有什么问题?”他说:“师父,我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人问题才大,他的问题就是不晓得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学佛的人没有问题,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大彻大悟、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否则,就应该会有问题。没有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是自己观照得不够透彻,那就需要因缘的启发。譬如有人,你跟他说生死无常,他体会不出来。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别人跟他讲:“你姐姐出去被车子撞死了。”他赶去医院的太平间一看,哇!七孔流血,这姐姐长得这么漂亮,一下子突然死了,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啊!然后,痛哭流涕,这样就慢慢的能接受无常的观念,这是属于间接的教育,要靠因缘事相上的提醒才能觉悟的人。而另一类人,上根利智,感受性很强,你跟他讲佛法,他马上顿悟,像六祖慧能大师,听闻金刚经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就知道了。这种是属于能接受直接教育,有宿世善根,大智慧根器的人,一闻千悟,但这是不容易办到的。

佛法最重视“悟”,不悟的人就会像经典讲的“煮沙成饭”,那么修行无量阿僧祇劫也不会成佛的。前几天,有人问我:“本性是常吗?”我说:“不对,本性是无常。” 他说:“奇怪,你在录音带里不是跟人家讲本性是常、乐、我、净吗?”“那本性是无常吗?”我回答:“不是,本性是常。” 他说:“师父讲话怎么颠三倒四的呢?”我说:“没有,是你自己颠三倒四,不是我。佛性是常也是无常。”没有悟的人,怎么讲都不对,悟的人怎么讲都对,都能事理圆 融。法的东西,就是这样,除非你自己去尝到法的喜悦,悟到空性、无生的道理。否则,是无法彻底了解的。要知道,事相的因果他本身是具有连锁性的,因就是缘就是果,缘就是果就是因,果就是因就是缘。连锁性本身就是空性,空性就具足有连锁的因缘法,要能体会到连锁性本身就有超越性。无常当中就具足常,不是另外去找一个常,或有一法可得。如果,在每一个事相的动点上,都能与理体相应,那么,一切都能化成自性清净心的东西。

简单的来讲,悟道的人,在每一个动点上,他都会觉得很有意义。不管他洗厕所、捡菜,或者别人批评他、赞叹他。因为他用的是真心,不是生灭的意识心,所以,面对 一切境界,他都能如如不动,安住在无量的喜悦与安祥当中,他对生命有了主宰,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我不是常说一句话吗?“不懂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众生就是这样,因为无法透视世间的无常,追求五欲时,他就很快乐;可是快乐一过,就是更大的空虚。他不懂得无常,当然更不懂得空。整天颠颠倒倒、反反覆覆、烦烦恼恼,你如果讲他,他还会编织一大堆理由,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悯者”。还有的人,认为生命是无常,佛性是常,这也是很严重的错误,这就成了“自性见”。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没办法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佛性如果是无常,则又成了生灭的世间法,无法进入大般涅槃的境界。

佛性的常是如如不动,本来如是。佛性的无常是神通变化,妙用现前。

所以,今天我们学佛提不起力量,学佛没有味道,那是因为你把生命、佛法分成两截,那是你对世间法的观照力量不够。因此,有时会知道世间无常,一切都在变化迁流,可是,一下子又觉得生活蛮愉快的,又忘记了精进。这都是因为平常没有观照的能力,所以提不起精神来。因此我们要多听经闻法,多薰习,薰习久了就有力量。如果只是单凭着一股热忱,但是对“法”本身不能安住,那么心性就定不下来。

像我的话,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从早到晚佛号不断,心里面就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在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极乐世界。何以故?因为我念念都能观照无常,知道这个世界是幻化的东西,知道一切法苦空无我。因此,我时时都能放下,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贪恋。求生净土的信念,就一直从心里面生起,自然而然信念真切,自然就有力量。因为对我而言,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因此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只是凭借著盲目和冲动,也不会在生活中失去观照,而陷入无力感当中。

佛法里面并没有两个法门,它就只有一个法门。虽然是求生极乐净土,但还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是自他不二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唯一的法门?那就是“不二法门”。如同前面我们提到的,佛性是常?是无常?其实佛性是常也是无常,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看你怎么去了解它,执着就不对了。因此我们说“常”“无常”不二,同样的“娑婆”与“极乐”不二,我和阿弥陀佛也是不二的,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等等。佛法讲的就是不二法门,而不二法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性,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自觉,我们的真心。故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 ,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如果我们一切的修行,无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汇入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么都还是生灭的对立法。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一念不觉,因此,总是存在着能所的观念,有主客二元的对立。除非是究竟的悟,究竟悟就是绝对的法界,清净的法身。否则,如果能所仍不能断除,一再透过无明的妄想分别,透过色心二法的主客对立,而用生灭的意识心来修行,则仍然无法超越能所,于是,六根攀缘六尘与六识虚妄和合,就变现了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以及沉沦其中的六道有情。

所以说,你对法的薰习还不够,没有力量,因此要常亲近善知识,否则自己的生命无法与佛法融为一体,就达不到理事无碍,空有不二的境界。法本身不能安住,心也就定不下来,总是想:我再换个环境,日子就会好过一点。或者觉得修行总是起起落落,提不起力量,心里就想再去找一个道场。再不然就是念佛没有受用,觉得没有意思,就想:干脆换一个法门来修,念佛不适合我。这种种的想法,都是把自己的觉性设定在某种环境或某些条件之下,然后希望去追求去获得,那么,这种念头不对了!众生的无明,就是一直不断地向外追求某些东西,向外追求安慰,要求别人同情,而不知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具足,放下就是。放下妄想执着、放下取舍分别、放下爱恨恩怨,你的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

如果不能回光返照,而只是一直透过外在的追求,那永远都是一种取舍相、生灭相、轮回相。佛法是讲不生不灭的,讲返观自照的觉性,清净无染的本心。然而,众生就是放不下。不能在日用平常中,观照一切法都是无常性的东西,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是不可靠的。他当然更不晓得,处处都是我们的觉性,时时都是我们本性的显现。你只要于一切境界都不执着、无所住、无念、不分别,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一念回光返照,这就完成了佛道。道理很简单,但习气很难除。我们的习气很不容易除掉,所以要多亲近善知识,多听经闻法。同时,如果你能够在许多复杂的观念里面,化作很简单的心性,把很多事情都用“平常心是道”来看,那么,一切都没事,一切都是你知见立知,都是你的自我分别。

例如:两个人吵架,你觉得这个人受委曲,同情他,而责备对方,这就不对了。因为你介入中间,你就有了对立的观念。如果你能保持一颗清净心、平等的心。受委曲的人,我们稍微鼓励一下;欺负人家的,有因缘,我们私下再慢慢说,也许这样他比较能接受。因为,如果你介入他们的纷争,你还是能所不断,烦恼还是在,你本来是想解决烦恼,但人家会说你偏心,你怎么做都不对。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中庸。心无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你说:“我的心要安住在哪里?”。无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哪里都不对。那你又问:“无所住是什么?”。无所住就是清净心的功夫。它无法透过语言表示,无所住就是自在,无所住就是解脱,无所住就是不着相,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清清净净又明明白白的这颗心,用这颗心来修行就对了。如果我们假设立场,我要到达某种境界才叫做快乐,我要某种环境才觉得舒适,那么,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是用取舍的心在期待甚么,或者妄想明天,或哪一天,情况会变好,这种透过时空假设的期望或追求,都是不对 的。因为在佛法中,所有的解脱自在,当下完成,那是你现在就可以掌握的。

你听过禅宗说:“不离当下”,当下是什么呢?就是解脱的现在,你又问:“什么是解脱的现在?”。这句话也是多余的。所以,我们学佛要有般若的智慧,惟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断烦恼。你若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有清净的心,要知道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都是我们的心,如果不是我们本自具足,不生不灭的。那么佛法讲“无生”,不自生不他生,不来不去,那怎么能得生净土呢?因此当知,心净则国土净,要去悟我们的自性西方。要有清净心,没有烦恼的心,那才有办法。否则,一样也没有办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