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不在坐
文|远尘
坐禅是修禅者进入禅定、智慧之境的重要修学方法。一般所说的坐禅,就是禅者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的精神状态。很多禅学典籍中对坐禅的方法都有规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中,指出坐禅应息心静虑,节制饮食,于闲静处结跏趺坐,或半结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使耳与肩、鼻与脐相对,舌抵上腭,唇齿相着,两目微微张开,并说坐禅而致疾病者,乃不得其要之故。智在《六妙法门》一书中,称坐禅时可能生起报障、烦恼障及业障等三种障,说明对治各种障碍之法。
不过,古代很多禅师都主张禅不在坐。只要能够达到止心一处的禅定境界,不跏趺坐也是可行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638—713)就反对弟子执着于跏趺坐禅。如惠能在《六祖坛经·坐禅品》中开示弟子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惠能禅师认为,坐禅并不一定要结跏趺坐,最重要的是不执着于心,也不执着于净。因为,心本来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应当不执着于心。又因为,人性本来清净,由于妄想覆盖了清净自 性,因而,不得见性。如果修禅之人起心着净,就成为净妄,障碍清净本性,成为净缚。
惠能又言:“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修禅定之人,如果内心清净,不见人的是非过患,就是真正的禅定。惠能禅师又说,如果一个人虽然结跏趺坐,但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恶,就与道相违。如果执着于心和净,就会障碍修道。
惠能禅师接着讲说了何为坐禅。经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惠能认为,自己的修学法门没有任何障碍。从外境来说,对于一切善恶境界,不生起妄想杂念,就是坐;从内在来说,能见自性如如不动,就称为禅。由此可见,惠能禅师眼中的坐禅,并不是要跏趺而坐。如果一个禅者面对各种善恶等外境时,没有妄想分别之念,内心专注一境,就是坐禅。假如一个修禅者执着于坐禅之相,身虽跏趺而坐,内心妄念纷飞,也不能称为坐禅。
六祖惠能禅师的弟子南岳怀让(677—744)也主张禅不在坐。怀让禅师是金州安康(陕西汉阴)人,俗姓杜。他十五岁出家,起初学习律学,后来到曹溪拜谒六祖惠能,成为六祖惠能之高足,并随侍惠能十五年。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怀让住于湖南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宣扬惠能学说,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弟子马祖道一继其法流,其后发展成临济、沩仰等宗派。另有普化、黄檗等两宗亦属其法流系统。怀让于唐代天宝三年示寂,世寿六十八。唐敬宗时,追谥“大慧”。有《南岳大慧禅师语录》行世。
怀让禅师住南岳弘扬禅法时,有马祖道一独自居住南岳传法院一庵中,一心坐禅习定,有人来访也置之不理。怀让禅师到他跟前也不理睬。怀让观察他的神宇与常人不同,遂想起当年六祖惠能谶言:“汝向后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怀让于是多方引导马祖道一。
一日,怀让禅师拿一块砖在庵前不停地磨。马祖道一看到了也不吭声。见怀让磨砖很长时间也不停止,马祖道一于是问怀让:“磨砖作什么?”怀让禅师说:“磨砖作镜子。”马祖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回答:“磨砖既然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马祖道一离开禅座说:“如何即是?”怀让禅师说:“就好像牛驾车,车若不行,是打牛呢,还是打车?”怀让禅师又说:“你学坐禅,还是学坐佛?若学坐禅,禅不在于坐卧;若学坐佛,佛没有定相。对于无住之法,不应当有分别取舍之心。你若是想坐禅成佛,就是杀佛。如果执着于坐相,就是没有通达坐禅之理。马祖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一番开示,当下豁然悟道。
怀让禅师认为,修禅者要达到禅定境界,并不需要执着于跏趺坐禅。 因为,禅是修禅者内心专注于一境的宁静状态。只要能够做到内心没有妄想杂念,一心专注一境,就是坐禅。若执着于形象上的枯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禅定境界,就是有分别心。这样的坐禅就等同于杀佛,如果执着跏趺坐之相,就是没有通达禅理。纵然经过多劫修行,也难以凝心一处,进入禅定之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