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業覺警治日常
仁俊長老
佛法簡單地說叫「明己之學」,學佛法就是要徹底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才能讓自己的身心整個地安下來。因此生生世世能夠在佛法中修學;在佛法中完成菩薩道;繼續佛陀的法身慧命。
一佛示觀身顯患重,殺等重惡由身造,
大觀身實佛亦然,持身淨培妙報圓。
二語四居中釀諍本,斧彈戈鋅戕自他,
語善亦詮文整體,慎用究學顯勝義。
三意為三毒之淵藪,故佛特誡「自淨意」,
細意淨轉敞三心,不偏心物三充沛。
四秉承二依治三業,「說默」警效養聖襟,
聞憶思化勤修現,雖未解脫日常安。
1-1 佛示觀身顯患重
現在說「明己」,要從哪兒明呢?無論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有身體,簡單地說就是身口意。佛說三十七道品,沒有叫我們先觀心,而教我們先觀身,是什麼道理?因為身可以成為「我」的;因為我們的生命都是與「我」打成一片,這就是一切煩惱的總根源。因此學佛法需要了解「身」,同時也就是對治「我」,這是佛開示我們觀身的重點。
1-2 殺等重惡由身造
為什麼要觀身?因為身患重。身體所造成的過患,或者有形,或者無形,都有問題存在,這是由於不善於運用自己的身體,構成種種殺、盜、邪淫,即便是出家人,如果不謹慎,也照常犯戒。
這些嚴重的問題和罪惡,都是由身體去造作,而成為墮落的大患。所以佛開示比丘們(包括在家人也如是),要真正開始學佛法,先要觀察自己的身體。觀察什麼呢?觀察自己的身體是不淨;是種種罪惡產生,或者完成罪惡的工具。你能這樣時時防護自身不放逸,才能真正熟悉、明了自己,不讓自己墮落。
觀身不淨是三乘共法,但是小乘根機者,他們對身體極端厭離,急求解脫。在他們看起來,身體就是生死中流轉的大苦聚,因為身體而有生死的大難,使生命要受大苦。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愈是明瞭自己,愈是急求解脫,使得他生命的大用不能發揮。修學聲聞乘法的人,是觀十二支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有故彼有」是說明流轉方面;「此無故彼無」是說明還滅方面。他們修學佛法是要從「此有故彼有」的生死苦中,積極入「此無故彼無」的涅槃中去。從修行的觀點和行為上來說,是正確的。
1-3 大觀身實佛亦然
從積極的菩薩精神來說,則要「大觀身實佛亦然」,這句話引申於《維摩經》上:「觀身實,觀佛亦然」。菩薩的根性雖然同樣觀察身體不淨,但他對身體的看法是--善於利用它。大乘佛法的慧命可以說全是靠了它。就緣起和大乘佛法畢竟空性來說,聲聞人觀緣起,菩薩當然也觀緣起,只是菩薩更進一步,從緣起上觀察畢竟性空。
「大觀身實」,在大乘經上說:菩薩是觀身心的實相。「實相」是不可破壞,真實不變義,透過這樣的觀察,他才能真正發心,所以菩薩的觀念和聲聞在這個地方分野了;生死的大用和生命的大力,一定要從緣起觀空上去發揮,這樣才能不計較長時大空,也不計較種種苦難。換句話說:是把身心完全修學佛法,把責任完全對眾生負擔。
我們身體的實相是畢竟空性,因此同樣觀察佛的實相也是畢竟空寂,從這樣的觀念中所發揮的行為是怎麼樣的呢?就是念念向上,不忘諸佛;時時向下,不忍捨離苦惱眾生。
所以菩薩在初發心時也要清淨心地,同時也要好好操持身體,把清淨的心和精進的身兩相配合,才能在真正的大乘佛法中培養種種功德智慧因緣。
從這裡比較:小乘聖者證了無生法忍後,一了百了;菩薩是沒個約期的。所以經上說當菩薩快要證入無生法忍時,如果說心一轉,不願在生死中受苦惱,十方諸佛都來勸請這樣的菩薩說:「此是學時,非是證時。」意思是說,這是你更進一步要修學的時候。學什麼呢?學諸佛的甚深智慧!修什麼呢?修為眾生救苦救難!這樣不計時空地做下去,雖然是存著無得無取的觀念,但從因果方面來說,到了最後圓成佛道是真實不虛的。
1-4 持身淨培妙報圓
說到純粹清淨莊嚴的報身,初期大乘佛法,或根本佛法中,都是說佛的色身就是法身,到了大乘佛法高揚時期,轉而特別著重報身。佛的報身主要是為善根利器的菩薩說法,同時這報身也可以隨類變化種種身體,這可以顯得菩薩特重身體,但絕不黏著,只是藉這身體去盡量學佛法。因此,我們一方面要觀身不淨,不要貪圖它;二方面要了解大乘佛法,特別著重在身心上,發揮生死大利、生命大用。
2-1 語四居中釀諍本
十善十惡中,語各有四種功德與過失。一般人總覺得說話無所謂,現在我們應該認識語業比其他身、意業都要重。為什麼呢?一般動物沒有語言,人類懂得語言,語言能發揮的範圍太大,世間的學說、思想、見解、理論等,都包括在語言裡面。人就是能從意識上運用語言,也從意識上建立種種語言。如果是壞的語言就熏習成種種壞的印象;好的語言,就熏習成種種好的印象。在唯識學上說這是「名言種子」,這也是構成生死動力之一。
2-2 斧彈戈鉾戕自他
人類的語言是諍論之根本,也可說是鬥爭的動力,所以講話要注意。經論上時常比喻亂說話就像斧或彈、戈、鉾,會傷人。我們一個人講話,說到意氣暴起時,舌根硬得很,因此遇到挑戰力,馬上就爆炸,既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現在說到語業,就不能忽視它。
2-3 語善亦詮文整體
在語業上我們要小心,但是語言也有特殊作用,就是它能夠說明整體的佛法。整體的佛法可分二方面說:
一、是「法」,法是佛說的「無我」,佛悟入真理,開示我們依照他所證悟的法去學習,能夠因此了生死、發菩提,這是「法」的功用。
二、是「律」:佛初成正覺時,法與律是分不開的,簡單地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但佛在人間行化久了,發現世俗弟子的根性複雜,因此就有建立律的必要。「律」簡單地說就是做人,以及在僧團當中處理一切事物,也是一種養身的方法。
我聽院長法師說他要請學戒的老師來為大家講戒律,真是好極了。為什麼呢?因為光是了解一點點的佛法,你在做人的舉止行動上,沒有適當的規範,說實話,都是不上正軌的。倘若有了適當的軌範,就顯出持戒的清淨端嚴。
大家都知道舍利弗尊者沒有出家的時候,因為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高尚清淨,請問他:「你是跟什麼人出家的,能表現這樣的清淨端正?」馬勝比丘說:「我是跟釋迦牟尼佛出家的。」並為舍利弗說緣起法,舍利弗因此證了初果。這就是說明由於馬勝比丘他是和整體的佛法相應,自自然然地表現出自在清淨的身語行,而發揮了度化眾生的效果。
佛法整體就是「法」與「律」,光講法也是偏缺;光講律也是偏缺,這兩種是一體不可分開的。而佛法的整體是什麼?就是色、心、法性。
色就是一期生命體中的色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期的物質,也可說是種種思想都表現在色法中。心是精神活動的總體,也可說是受想行識。從佛法的觀點說,修行是平衡的,並不光說修身或光說修心,而是修身、修心,色心平衡地來修學。你從平衡當中能夠精精進進地,智慧就生了。智慧從哪兒生?就是從緣起當中生。因為若色、若心,都是種種因緣條件所生,凡是因緣條件所生,就是沒有真實性的,這樣的觀察能讓我們遠離種種相對的執著,久久就能同畢竟清淨的法性相應。所以從修行上來說就是觀察「無常之色」、「無實之我」--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這樣子的觀察成熟了,就進入「無我」法性了。
佛法簡單地說是「法」,是整體的佛法;就佛法的內涵來說,是法與律;就佛的無我來說,則是色、心、法性三平等。
2-4 慎用究學顯勝義
莫要輕視語言,而是要能謹慎地、善巧地,以學習善法的心去研究它,學習它。
佛法中說「修學」這個名詞好極了,「修學」就是認真地、確實地、精進而清淨地研究。但是一般所說的修學不包含研究。一般所說的拜佛、作功課、關起門來修行,這個叫修學。當然這可以稱為修學。但是從修學的廣度、深度方面來說,就太嫌皮毛、太淺見了。修學一定要好好研究,什麼叫研究?淺顯說就是對自己所學習世法和佛法,都要能夠剖析它,要能把它的內涵及法相解析地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混淆;對於善惡是非也要有基本認識,這樣的修學,就真正能夠一步步向佛法邁進。而精進修學和清淨地研究,都為了明瞭自己,也是為了明了一切法,期能不為自己所困,不為法所昧,做到這樣,佛法的勝義--最究竟最真實的道理,才能真正顯示出來。
3-1 意為三毒之淵藪
意可以說是三毒之淵藪,《八大人覺經》開宗明義說:「心為惡源,形為罪藪。」一切妄想都從染污意識發展出來的,因為心能造種種罪惡,所以說「意是三毒的淵藪」。
從修學佛法的二種根性來說:修聲聞法要積極斷煩惱,斷了煩惱就不要學了,叫作「無學」,於是有了一個限制。從大乘佛法上說,當然也要斷煩惱。因為修學佛法的共同要求就是解脫,不管你是證阿羅漢果或得菩提,都是解脫。但是菩薩如果與聲聞聖者一味,就不能發大心,不能捨身捨心普為一切眾生。
那麼,菩薩對煩惱的態度是什麼?對因中煩惱要降伏,嚴謹地控制它。譬如說瞋、忿、恨、惱、嫉、害,尤其是嫉和害是欲界眾生時常生起的兩種粗顯煩惱。但是菩薩不是光為積極斷煩惱而修學的,只是把因中害己害人的煩惱要好好伏除,更重要的是加強自己對眾生的憶念,及對諸佛所承受的使命。
3-2 故佛特誡自淨意
「意」有貪瞋癡的作用,若放縱它,將更強化成為邪見。因此「七佛通誡偈」說:「自淨其意」,要好好淨化自己的意。也許有人說佛法特別重視心,但要注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其中包括了身業和語業在裡面。根本佛法裡不太強調唯心,因最基本的佛法是色、心、法性三種平衡地調伏或體悟,並不光講心的。現在叫我們自淨其意,是因為任何事、任何計劃的考慮發動,都是心理作用。說由心,是重心,並不強調唯心。
3-3 細意淨轉敞三心
細意識,印度話是「末那」,也是人的意思。含有意力甚深的意思。這是人的特殊作用--意志力非常強。人的細意識,它憂悔於過去、度量現在、思慮未來,因此在唯識學上說要真正完全地悔過,要從細意識中注意。在唯識學上,說第七識即末那,但唯識學上也說「淨末那」,染末那不只是染污的,也可能轉成清淨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心,調伏細意識,向清淨處轉淨,這樣就能發揮三種心的作用。
大乘佛法中說的三心是:直心、深心、大心。修學佛法的人,心不可以有一念彎曲,一定要直心而行,用一句世間話說:「事無不可對人言」,你能這樣直心而行,才能真正一路向上。二是深心,這是不偏、不止、不倒退;是一味向上、向善、向清淨。工夫久了,進到佛法的深廣境界。從深廣當中,種種優厚條件具足了,由於內在所儲存的力量大,就能發揮堅強的精神,此即是第三心--大心。
3-4 不偏心物三充沛
佛法的修學是不偏心、物,不一味講心或一味講物,要心與物或者心與身都能配合修學,這樣才能處處照應到。我們現在修學,在生活的細節上,若肯低頭沈思,荒唐或疏忽的地方,真是多得很。所以真正修學,你若偏於心,對於內在反省有餘,對於外在廣大境界觀察不足,即使得定,一出定還是不了解外境;如果是偏於物, 光注意外境,當然就俗化了。真正修學是善於平衡的修學,這樣修學久了,整個身心都發生力量,則善根、 福德、清淨的因緣三種條件就能漸漸充沛了。
4-1 秉承二依治三業
釋迦佛對弟子說法從來沒說:「你們要跟著我學。」而是說:不管什麼人,學了佛法,尤其是出了家,要「自依止,法依止」。這「自依止」,不是依止自我,是要把握自己的六根與智慧配合起來修學,這叫自依。什麼叫法依?法當然也包括律--良好的行為規範,一定要以這兩種和合,僧團當中才能慢慢從和敬、和樂當中,互相警誡、互相護念、互相增上,終至有的人得解脫,有的人能夠發菩提心。
釋迦佛太了不起了,他從來沒有「世間宗教皆以他為標準,一切都從屬於他」的觀念。他說自己也是平常人,大家都是依照法、依照律來修學智慧。所以佛法是以眾治眾的,雖然僧團當中為了維持秩序,一定要有人來主持,但是並沒有一個發號施令的領袖。而「自依止、法依止」就是為了對治「三業」過患。
4-2 說默警效養聖襟
出家人在生活當中應以那種生活方式為標準?什麼叫聖人?這就要提到「說」和「默」。
「說」是佛隨順眾生根機,所說或深、或淺的佛法。「默」就是寂默,與清淨法性融為一體叫作「默」。
一般人也會說話,但是沒有智慧,為什麼呢?一般人說話,一不小心,就是「自我」在講話。真正會說話的人,他不讓「自我」開口,完全用佛法開口。現在以凡夫立場來說,要好好警覺,好好學習佛、大菩薩、阿羅漢,要好好修養聖人的胸襟。
4-3 聞憶思化勤修現
修學的條件不外是聞思修。聞是什麼呢?就是改變我們自己。原來我們的許多思想都是與世俗的心境相應的;現在學佛法後,聽聞道理,不再與世俗道理通融,從這個地方開始有了新的知見。一個人能把握到世間上沒有的新知見,才能開始向人生的新前途邁進。
「思」是什麼呢?若是機械地說,是說懂得學習佛法的方便,用正確的方法去銷融自己許多錯誤的境界和行為;或者把許多深廣艱奧的理論,消化攝納到自己的思想來。
「勤修現」,一個人知見上能更新、行為上能遷善、意也清淨了,自然要精勤。「心為欲依,欲為勤依」,因為經過聞思的階段,此時對佛法的好樂,說實話,就是出生入死,赴湯蹈火都不忘卻了。這樣的情況下,就叫「修」。
「修」就是精精進進地把過去的妄想,用力清除銷融,把佛法的三法印從心上顯現出來。我們如何能夠控制貪瞋癡?一定要將三法印深深地透人我們的心地上,從而在不知不覺之間,三法印的啟示就顯現出來了。
4-4 雖未解脫日常安
我們總是求解脫,但是解脫並不是一朝一夕,或者這一生就能徹底達成。
從佛法上說,究竟解脫應該有漸進的次第與方法:
最初是應守波羅提木叉--別別解脫戒,若能把五戒持得特別好,可以減少自己生命上的種種罪過,也能將惡劣的行為一個個地解決,再加上學習佛法深義,久久才得解脫。若不了解解脫的意義,猛然求解脫,這真是個妄想。
另外,若能從三慧修學中,把三法印殊勝的意義顯現出來,雖然沒有解脫,可是日常生活中,心已能安下來。什麼叫作「安」?遇大逆境挫折,雖也感受到苦,但不懊悔;遇到極大順境,權位具足,雖能稱心地發號施令,但於這個地方也能大警覺,不隨便放縱,這都是「安」。
結語
修學佛法雖然要長養聖人的襟懷,但是當我們在凡夫的位置上時要承認--我是具縛凡夫。不管出家在家,都還是個普通、具足煩惱的人。千萬不要拜拜佛、靜坐, 見到這、見到那,就說神說鬼,或講自己已證聖位了。說實話這是自害害人,我們不要將自己「高推聖境」,做任何事,要從淺近處好好學。我們每個人都有心,要好好勉勵自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退卻,久久練磨就能成就堅強的意志。
更進一步說,我們不是聖人,是學聖人,若和聖人相比,真是慚愧得無地可容,一定要以這樣的慚愧,才能生起大力的奮進心。大力的奮進心生起來了,不管是現在、未來,甚至無盡的未來,才能在佛法當中好好培養自己。
《大智度論》上有個偈頌:「般若雖叵讚,我今能得讚,雖末脫死地,則為已得出。」
佛說的般若是無相真空究竟之理,這個境界太深了,任何人的語音都不容易讚歎的。但是真正發心學菩薩道的人,像龍樹菩薩,他說:「我現在能讚歎。」為什麼? 因為他已經與般若相應,懂得般若的內涵,所以他可以讚歎。龍樹菩薩本人是大菩薩,還沒成佛,離究竟解脫還很遠,他說:「我現在雖然還沒有脫離三界生死的境界,但是在我的觀念上,已經肯定自己可以超出了生死。」
真正學佛法的人,不要急求什麼果,最主要的要明瞭自己,你自己是什麼?你心裡想什麼?如果你連普通一般的行為都不能軌範,或者對自己所想的還不了解,就是還沒上軌道,離解脫還太遠太遠。如果不了解自己,誤認為自己解脫,就是自己欺騙自己了。
末了有兩句話與各位勉勵:
我們修學佛法,尤其在這個時代修學,身心要整個投入,佛法才能整體地從身心上提煉實踐出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