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7 October 2020

后疫情时代的佛教精神

文|张家珍

《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陀的世界认为,一切都是心,也就是【意识】创造的。疫情如果是我们的共业,那么疫情以外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别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容。 

在疫情之下,我们待在家中,是觉得与家人相处喜悦呢?还是觉得烦躁?是热爱停止的时间呢?还是觉得焦虑恐慌?这与金钱、地位、知识、文化、种族都无关,真正做到了众生平等。平等的内容就是,我们都必须待在家里,而不一样的内容是:我们的心,安放到何处。 

《六祖坛经》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和尚每次禅定都会有一个大蜘蛛来骚扰他,师父于是告诉他,你可以在禅定的时候,在蜘蛛肚子上画个圈。和尚于是答应,下次禅定的时候,蜘蛛出现,他就在它肚子上画了个圈。当禅定结束后,他居然发现,那个圈画在自己的肚子上—这个故事无外乎告诉我们,让我们产生恐惧的往往都是我们自己。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恐惧和焦虑?自己吓自己吗?不是的,是我们过往人生的【经验】。我们的心,是被经验干扰和创造的。那些经验,以佛教来讲,也就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进入阿赖耶识的记忆,其实一直是用来保护人类能够存在的本能。就好像我们碰到飞速而来的物体,身体会本能地躲闪一样,我们在高速路上行驶,碰到危险也会本能地踩下刹车。这些虽然保护我们,但我们也无法控制,甚至没有经过大脑。佛陀所说的【调伏诸心】,也就是这个意思。 

仔细反思,疫情期间的我们,是否摆脱了那些负面情绪?被限制自由的烦躁,对未来的焦虑,金 钱压力、孩子吵闹、与另一半相处……一切源自我们的心如何认知。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语言,有人听来是指导, 有人听来是批判。一切都源自你深处的经验,我们如果不修正我们人生过往的经验,我们就无法修正我们的情绪,也就无法控制【心】,那么它将作用在你的物质世界。比如你会用何种情绪去对待一个人?如果认定了某种结果,比如疑邻偷斧的故事, 当他认定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子,邻居的一举一动他都觉得可疑,当他发现斧子原来是自己丢在外面, 并非邻居所拿,邻居的一举一动,他都认为很正常了。而我们对待一个感觉上的“小偷”,与我们对待一个正常人,态度、情绪、想法、语言、表情都会不同,而这些也就决定了我们得到的反馈和结果。

以陈嘉堡老师的观点来说,我们的经验创造了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认知又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就是我们的【业力】—你为何这样做?你为何这样想?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修心的过程,在于我们要找到经验中形成的某些观点,而找到这些观点的线索,在于你的情绪。 

情绪是很好的线索,不是压抑,也不是改变,而是顺着情绪去找到自己的观念—你一定有一个 观点,才会有这样的情绪。比如现在的疫情,很多人的情绪除了不方便,也有恐慌和焦虑,原因可能是自己觉得未来变得比较无法掌控。那么无法掌控为何会有恐惧焦虑的情绪呢?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无法掌控是一种机会?而有人则觉得是危险?这或者就与小时候的【经验】有关。 

我们小时候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紧张,让孩子无法去探索,稍微离开视线,或者稍微有些创新精神,就会被家长呵斥,或者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时候, 家长就会打压,甚至说一些不好的话来指责。而这些 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形成他们的经验法则——我 这样做,会受到伤害。 

然后,我为了保护自己,就不要这样做。曾经我有一位朋友,因为不敢上台演讲而一直很苦恼, 后来发现他是由于自己小时候演讲被老师当众责骂, 觉得自己很难过,而这种难过就形成了“保护”自己的经验—我不能去演讲,我演讲后就会有痛苦。 

而如果这些【经验】是针对“钱”呢?是针对“爱”呢?是针对“创新”呢?我们根本无法去努力,因为我们的心会为我们踩刹车。所以我们会矛盾,有人总是不敢说“不”,有人总是“不敢努力”,有人总是“害怕改变”,“有人不敢花钱”……一切都与自己的经验有关。当经验与现实产生了冲突,比如我很想演讲啊!我要靠这个升职,被上司看到,但,我不敢!我最终会给自己很多借口放弃。

所谓“调伏诸心”就是指这件事—就是能够让你没有纠结、焦虑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我们也就称之为“觉醒”—从睡梦中醒来,人间的苦楚,都来自我们对这件事的认知,若你不以为苦,便不会苦……而你的以为,是真心诚意的,还是只是自欺欺人,就要看你愿意为自己的心付出多少,掌握多少,你了解越多,你越能够平静的生活在当下。 

就如同佛陀在菩提树下,看见他那百万世的轮回,他完全了解了自己的经验法则,于是乎,他看见了自己的心,也掌握了他,所以他能够游走在世间,保持平和与感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