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0 October 2017

佛教核心特征之2 · 理辨性

多识仁波切

有位哲人曾说过,佛学是哲学之母,它可以补充其他科学的不足。这是知情者之言,一个对佛教只了解皮毛的人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佛教是以理性信仰为基础的宗教。它的一切教义原则和思想观点,都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思辩原则上的。

佛教不是只凭感情上的盲目崇拜维护其信仰的宗教,也和那些装神弄鬼,以奇异的骗技邪术取信于头脑简单的民众的迷信和原始信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释迦牟尼曾经对弟子们说:“比丘和善知识们,要像以切、磨、炼的方法检验黄金的纯度那样,对我的话进行考察,决定取舍,不能以尊重为理由。”

弥勒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具有理性,善于思考分辨的人,不会受邪魔侵害。”

佛法中的“四依四不依”原则——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和“四理性”——作用性、相对性、合理性(合乎逻辑)、合法性(“法”指事物的自然性能)则充分说明了佛法的理性原则。

佛法中的理谛(绝对真理)和事谛(相对真理)观,中观家的缘起性空论,唯识家的物三性论,佛家的最高思想原则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行”指行法,包括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有漏皆苦(“漏”指引起烦恼的情识)、诸法无我(“我”指事物的独立自性)、涅槃寂静(“涅槃”指苦与苦因的消除状态)等等,都是严密的推理和精细的分析论证所得出的结论。

苏联科学院院士沏尔巴茨基在《佛家涅槃概念》一书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他说:“龙树的奇异文章风格总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胆,使人无法回答,有时也仿佛骄傲。”

他把龙树的哲学观点和英国哲学家布拉得烈(1846-1924)、黑格尔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比较,说:“布拉得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的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正相吻合。”“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可以发现更大的亲切的类似。”

宗喀巴大师说:“和外道的辩论中,对方不可能承认佛的教言,我们只能以理服人,因此,在论证教义时合理的论证比教言更有权威性。”

又说:“通过因明推理,证明佛和佛法的正确性、可靠性所建立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

还说:“不掌握锐利的思辩推理武器,就连一般浅显的教义也不可能理解透彻,何况那精细入微的甚深道理。”

“研究问题,达不到精细入微、丝毫无差的地步,不可轻易满足。”

由于佛法中的许多高深原理是建立在精细的理辩思维上的,超出了一般经验范围和粗浅的思维模式,对理解佛法增添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对佛理的认识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分歧。

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有了毗婆沙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大哲学派别。其中前两派以小乘经典为主,属小乘派,后两派是大乘派。这种观点上的差别,主要是慧根钝利的差别即智力层次上的差别。

所谓“大乘和密乘经典属后人伪造”的说法,纯属一些人的偏见,对此,弥勒和印度大乘师们进行了十分有力的反驳。

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经典《阿含经》26最可靠”(言下之意,其他经典不可靠),“部派佛教的思想符合佛的思想”(言下之意,其余教派的思想不符合佛的思想),这种说法是无知加偏见的产物,经不起考究。

见解上的种种分歧,从反面说明了佛理的高深和难度。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佛教,但最终只懂皮毛、深入不到精髓的主要原因,除了自己的世俗观念和邪见偏见习染形成的认识障碍以外,也有不掌握理性思辩武器,不得有效方法的原因。

要想真正了解佛法,必须掌握“因明”和“中观”这两件锐利的思想武器,否则想攻破甚深智慧的金刚城堡,只是徒劳而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