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无嗔吐妙香
文|常静
无著文喜是唐代著名禅师,他七岁出家,曾遍参诸方善知识,并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文殊菩萨示现,为其指点迷津。文喜禅师前往五台山华严寺,在参礼至金刚窟时,遇到一个老翁牵牛而行,邀请他入寺。老翁在门口呼唤均提,有一个童子闻声出来迎接他们。入寺后,老翁问文喜禅师:“近自何方来?”文喜说:“南方。”老翁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文喜说:“末法比丘,少奉戒律。”老翁问:“住有多少人?”文喜说:“或三百或五百。”文喜问老翁:“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翁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多少众?”老翁说:“前三三,后三三。”老翁与文喜禅师经过一番问对之后,便让童子送文喜禅师出寺,文喜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大叫一声:“大德。”文喜随机应答,童子说:“是多少?”文喜问:“此是何处?”童子说:“金刚窟般若寺。”文喜恍然大悟,方知刚才的老翁即为文殊菩萨,现在想见也无法再见。文喜禅师即向童子顶礼,希望临别时送他一言。童子即说偈云: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童子说完此偈语,便与寺院都不见了。只见到五色云中,文殊菩萨乘金毛狮子往来,忽然有白云从东方来,遮住了文殊菩萨。文喜禅师便再也看不见文殊菩萨了。
在文喜禅师和老翁及童子的对话中,其中童子的偈语给文喜禅师以很大的启示。这首偈颂也成为后来禅门中广泛流行的警句。这首偈语告诫人们要从内心与外在去祛除嗔恨,才能对任何人都保持平等之心。均提童子认为,当一个人在面容上没有嗔意,就会得到别人的亲近供养;当他口中没有嗔意的时候,他说出的话语就像无上妙香,受到别人的普遍欢迎;当人心中没有嗔恨就像珍宝一样可贵,当人心无垢染之时才是真常。
在均提童子的这首偈颂中,重要的一句是“口中无嗔吐妙香”一句。这句话说出了待人处世应当具备的基本态度。俗话说:“良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人只有当他说出没有嗔心之意的话语 时候,才能温和柔顺,别人爱听。如果满口是伤人或不利于团结的话,他的话一出口就会伤及他人,令人避而远之。均提童子在偈颂中劝人,说话时一定要和善、温暖人心,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与人结下善缘。特别是对那些悲观厌世的人,说不定你的一句妙香之语会使他们燃起生活的信心,随之人生道路也会发生改变。
我们都知道,嘴巴可以是吐放剧毒的蝎子,令人生畏远避,也可以像柔软香洁的花园,散发清香和喜悦,为人间邀来翩翩的彩蝶。留一张口,说赞美的言辞赞美天地,赞美所有的人........⋯赞美,像雨后的彩虹,黑夜的萤火,虽然是惊鸿一瞥,却是久久的激荡回味!《法句经·言语品》上说:“誉恶恶所誉,是二具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吉祥经》也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这都如均提童子所说一样,劝人要多说喜悦人心的话语,与人结下善缘。
“口中无嗔吐妙香”是与佛教的口业息息相关的。在佛教“身口意”三业中,口业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口业中,佛教戒律常把口所造作的恶业分为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所谓恶口就是对人说粗话、脏话伤害别人。两舌是指调拨是非,对张说李的不好,对李说张的不是;妄语是指对人说假话;绮语是指对人说华而不实的话语。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的就是那些喜欢花言巧语讨人欢心的人,常是那些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佛教认为,人世间的诸多悲剧都是由于人们造作过多的口业所致,比如家庭之间关系不和,邻里关系紧张,夫妻反目成仇,同事之间不团结等等,正是由于恶的口业导致人们互相猜疑,互相诽谤,恶语相向,结果自然是结怨结仇,搞得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出一幕幕杀人害命的悲剧。
正是由于口造作恶业对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佛教戒律才特别重视人们守护自己的口业,主张让人多做口中善业─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其中不恶口就是不以粗话脏话伤害别人,不仅不以粗话伤人,相反的,还尽可能以和善温馨的话语来对待别人。就像四摄法中所讲的以爱语来对待别人。若想以爱语的方式来对待你周围的人,首先应当有一颗没有嗔恨的心,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一般的人应当怀有慈悲之心,即使是与我们有仇怨的人,也应当能够宽容他们,不计较以前的恩恩怨怨,把这些有怨的人也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加以感化。只有我们对人心中无嗔恨,才能在口中对他们说出妙香之语。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说的就是口中的话都是自己心之所想的外在表现。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去除嗔心就应当像弥勒菩萨诗偈所言:“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涕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没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来的伤害,宽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那么你对待他们就不会有嗔恨计较之心了。这时,我们与人说话就不会带有火药味了,而是能以温和慈爱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你的关心。所以,在四种口善业之中,唯有不恶口最为重要,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不恶口,并且还能够以真诚的关爱之语来对待别人,那么,你就不会去做两舌、妄语、绮语之类的事情了。如果你能够以不怀私怨的妙香之语言来对待别人,并且宽容他们的过错,日久天长,会使他们的良心发现,从而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追悔莫及。在良知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向你忏悔道歉,请求你的宽容。因为受到你的感化,他们也会成为你的好友,而且也会成为对人口说妙香之语的人。因此,一个人只要口中无嗔,他们的话语就会被别人接受与尊重,人与人之间就会少很多纷争和悲剧,人们之间的相处也会因此变得和睦幸福。
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见护持好我们的“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若把握得好就能够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受人赞叹;若把握不好,就会惹事生非、恶口伤人,令人厌恶。有则佛教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曾有一位居士请教法航禅师:“师父,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
法航禅师思考了一下,回答到:“舌头!”
居士十分纳闷,问其缘由。
法航禅师说:“因为舌头能讲出世上最美的语言,说出最华丽的词句,因而,它是世上最美妙的东西。”
居士紧接着又问道:“请问师父,什么又是世界上最坏的食物呢?”
法航禅师依然回答:“舌头!”
结果,居士更困惑不解地问道:“这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吗?”
法航禅师解释说:“舌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它挑拨是非,颠倒黑白,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活的说成死的,所以舌头最坏。”
居士听过之后,无比虔诚地对法航禅师说:“师父给弟子上了一堂教育深刻的课呀!”
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也是最恶毒的东西,它的力量有时可能强大到可怕地步,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在人际交往中,可说可不说的话,最好不说,没经过考虑的话一定不要说,伤害他人,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要说。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以善巧的语言,说出善巧圆满的话语,才会得到最佳的人缘。
如果一个人经常妒贤嫉能,对人说嗔心之语,他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在佛教里有一则非常有名的典故,讲的是悟达国师生人面疮的故事。悟达禅师是唐朝时的高僧。其戒律学问均为世人所标榜,唐王也尊礼他为国师。一次皇帝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他便生起了一念骄慢心。从那以后,他的腿膝盖上就长出了一个形似人面的恶疮,耳鼻眉目等齐全,而且其口能吞饭食。恶疮长成后,痛彻骨髓,悟达禅师为此而昼夜不能安宁。皇帝召集天下名医,仍不能治愈。
悟达国师之所以一念骄慢心就膝上生疮,是因为在十世前的西汉时期,晁错就是人面疮的前生,袁盎就是悟达禅师的前生。当时吴楚七国造反,袁盎因在汉武帝面前说了很多讥毁中伤晁错的馋言,害得他在东市被腰斩,这个深仇大恨,晁错一直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但因为十世以来,袁盎都是身为净戒高僧,使他没有机会。如今悟达禅师受皇上的恩宠,心生傲慢,晁错才有了机会乘虚而入。所以,就示现人面疮来报复他。可见,身为高僧的悟达国师,也依然难以逃脱造口业的报应。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当经常对人展现笑颜,口说无嗔之妙香话语,以此慈爱之语给人以温暖和关爱,与人建立起和谐友爱的情谊,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