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7 March 2017

佛教的转型与未来发展

广品法师

拥有绵长发展历史的佛教,它不是古老的宗教,而是具有内在很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因为佛法本身是无始无终的真理,从不会过时。只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的方式会随环境,众生的根器有所调整。然而,却不变佛法本质。正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的是佛法,随缘的是对象。佛法是以广度众生为己任,一切以众生的利益为大前提。故佛陀在经典里非常谦虚的说,是因为众生佛才能成道。佛法中四重恩里的众生恩说明了,我们要感激众生,没有众生在外护上的支援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条件;乃至他们提供了我们一个广大无边的修行道场。没有众生,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贪嗔痴已了?

由于我们处处,时时刻刻都在为众生修行,为众生提供佛法和修行,我们便需要如四弘愿里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时常精修自己,为的是与众生佛道无上誓愿成。既然如此,观机逗教是佛教徒度生所要知道,了解和掌握的技能。善巧方便更是菩萨所要具足的智慧。因为众生闻法来自两个管道:一个是自悟,另一是闻他。许多众生开始时无法做到第一个,于是闻他变成闻法的主要管道了。

再把善巧方便由个人度生的立场扩大至佛教整体的发展,如何适应时代因环境和众生的改变需自我调整?这种调整是必然的趋势,所谓适者生存。也许有人会提出看法,认为众生有其共业,非我辈能改变。然而,我们的扪心自问,自己有无度生的愿和行? 若无,那我们是没有尽责,没有尽到四弘愿里众生无量誓愿度的责任。我们又有何颜脸面对诸佛菩萨;同时,制造众生得度的未来缘?

综观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到传入中土后继续发扬的历史来看。佛教有过无数的转型发展,佛教才能在世上存在。甚至由亚洲传播到欧美,非洲,澳纽,南北美,苏联等国家。今年在泰国曼谷庆祝联合国卫塞日大会就有世界上85个地区国家的四众参加。再再的说明善巧方便的重要和可行。

首先,佛陀在入灭前对阿难尊者说道,若众僧同意小小戒可舍。只可惜尊者当时没进一步向佛陀请示,也导致后来迦叶尊者出他十罪之一条。可见,佛陀已开先河,金口给后代一个自由空间去发展佛教。然而,四圣谛八正道是不可改,如佛陀所说日可令冷,月可令热,四圣谛不可令异。这便是随缘不变。

接着在首次结经后有了第二次的结集经典,开始了大众部派的抬头。佛教开始步入以菩萨愿行为主的佛教发展。这种转型一方面来自佛教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发展。

接着来看佛教传入中土的情况。开始时,中国人学佛是以拜神的观念,属于祈愿求福的心态。这当然无可厚非。一来佛教非起源于中国;二来中国原有的宗教信仰是属于民间的拜拜观念,故把佛当成大神来礼拜。渐渐的,随着佛教经典的传入,尤其士大夫,有学之士,对佛教的教义产生了惊讶的赞叹,开始了研究和修行。另一方面,又想把佛法传扬于世,于是,讲经与注解同时注重。为让中土人士能认识佛法,必然遇到解读的问题。如何让普罗大众能明白佛法深意?开始时必要借助一般人明白的观念来述说佛理。这是佛教在中国转型时所表现的特点。于是,社会上层如文武百官,士大夫争相学佛,这大大推动佛教的发展。道安法师就这么说过,佛教要兴盛有赖帝王的护持。

随着教理的拓展,修行上也蓬勃起来。净土的修行由道安法师提倡的弥勒净土逐渐被弥陀净土的修法掩盖。然而,代之而起的是禅宗。禅宗活泼,不拘礼俗,非常适合中土人的性格。这可说是一大转型代表。禅宗从此独步佛教。许多人不懂禅也得装懂,成了时髦。也因为禅宗的盛行,使得佛教在几次灭佛时可以生存下来。原因修禅不一定要对着佛像。

可是,到了宋明,禅宗开始式微,佛教逐渐走向拜忏的道路。许多忏本随着产生。这种转变给后来佛教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它的影响直到清末明初,太虚大师大力提倡人生佛教以取代过去人死佛教的局面。太虚大师对佛教的转型贡献有几方面:针对当时佛教丛林存在的积弊,就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这里,教理革命的中心是要革除愚弄世人的鬼神迷信,积极倡导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教制革命的中心是要改革僧众的生活、组织制度,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住持僧团。教产革命的中心是要变按法派继承寺庙遗产的旧规为十方僧众公有制,并作为供养有德长老,培养青年僧伽,兴办佛教事业之用。

在这三大革命之中,大师又认为以“教制革命”为根本。因为,只有培养出合格的僧伽,建立起严格的组织制度,“教理”和“教产”的革命才有可靠的保证。所以,他在以后的实践中主要是从兴办僧伽佛学院,培养新的僧伽人材着手。由大师亲手创立、主持或讲过学的佛学院有:“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 等。当时,在大师僧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还创办了许多佛学院。这些佛学院为中国近代培养一大批、好几代优秀的佛教弘法人材,其流泽惠及于今。

太虚大师的成就在身后,在世时他说过,五十年后后人见到效果,而他却无法。他胸襟的伟大,心愿的宏深,力行的退扬,使他对佛教的贡献大大超越同时代的大师。影响深远及世界。如今世界佛教机构的成立得力于大师的倡导。

再说南洋的佛教。它源自中国南方佛教,故深受南方佛教特色的影响。由于南方佛教广纳不少民间的习俗,形成了特色。也使到后来佛教在现代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尤其受过现代和科学教育的年轻人,在接受上遇到困境。也令弘法者面对挑战。

然而,我们不能抹煞前辈对佛教的贡献。毕竟初来此地,一切白手成家,几经辛劳把寺院创立。到了六十年代,随着现代教育系统的普及,大大提升了一般民众的教育程度。由于受到许多科学的影响,这些受过现代教育者,便以批判的角度看待宗教。佛教必然面对极大的挑战。于是,新马两地的佛教界开始了深思。如何推动教理?还好,在六七十年代,不少本地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僧俗青年把现代组织活动的方式引进佛教:如青年团的组织,佛学班,周日学校,并通过文化艺术音乐等表演把佛教带入民间。而佛学会的组织更使佛教在偏远的地区也能接触到佛教。此时,佛教也由本地青年开始出家为僧,使佛教本地化。

总结过去南洋佛教的转型有几方面:僧众已在七十年代本地化;组织走向注册化;弘法的科学化;佛教教育系统化;活动的多元化;讯息的网络化;慈善的多面化;僧俗的年轻化;移民的融入化。在以上的基础,未来必朝这些方向发展,无回头路。现综合试论其发展方向及可能面对问题,希望衮衮诸翁提出宝贵意见,共商发展大计。

1) 本地僧众与外来僧众:

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进步,在速度和量度都提高。如今,本地的在家信众很容易接触并申请外国僧人来本地演讲。由于对外来者的背景思想不明确,对本地的佛教界相对的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诵念到弘法方面,也造成本地僧的疑虑。

而在外国,许多亚洲僧到外国去传法面对当地人接受的问题。当地人有抗拒的表现,甚至做出暴力的行径。故如何培养当地人成为僧人或信众是最佳良策。

2) 说法笼统化与科学化:

我们应网络一些有智之士针对许多现代的问题深入探讨和具说服力:如基因改造,堕胎,安乐死等社会问题。甚至国际问题。我们如何从现代科学,社会,心理,政治等领域结合佛法的观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之道。

3) 推展的保守与网络化:

佛教界的网站或新媒体是否能获得一般网民的喜欢和接受?走向现代电子是佛教必然的转型,然而,如何在应用科技和正见取得一致。许多非正见的网站为什么能吸引许多网民浏览?是否佛教人士一般做法过于保守一点 ?原因佛教中人深怕因果,不敢随便说道。这优点是对的,值得鼓励。只要我们把内容和表达方式现代化,生活化,随缘不变的作正见传播,必受欢迎。

4) 僧和俗的共同参与化:

我个人不喜欢用居士佛教或为弘扬佛教冠上任何标签。佛法和佛教只有一个,三法印,一实相印,四圣谛,八正道等等是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不可令异的。那么,哪来的人生佛教?居士佛教?入世佛教?如此把佛教分化了。不论您修什么,只要是佛法, 您本身就在修佛道,四圣谛八正道全在您心中,只是您有如古代开悟的禅师所说不识自身宝罢了!其实佛教本来就是生活之道,包括一切法,适合僧俗。本来出入世一体,僧和俗都是佛的弟子,都能证道。故清净僧包含了初果,二果,三果向和果位的在家人。初地菩萨以上也有俗家佛教徒!今后,僧俗如何消弭彼此间的隔阂和增进信任与合作,是一大挑战!

5) 佛教的老化与年轻化

佛教往往被视为老人的宗教。其实,佛陀成佛时是35岁,度化了许多年轻人证果成罗汉。而是佛教在中国往后的发展里,逐渐固步自封,倾向重仪式而忽略实修,加上清谈的影响,许多人光说不修,以致佛教逐渐对知识分子,和年轻人失吸引力。

还好,在六七十年代,许多受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佛,自觉应时代的需求,必须在弘法上有所改变。然而,这种想法和做法,还未能普及至所有的寺院。故这是佛教未来的挑战!

6) 教育的古板与生活化:

如何让佛法走入俗人的生活? 佛教教育是有关一个人的终身生活。能有佛法的熏陶和内涵,生活必定充实和有意义。而家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试想孩子一生下来首先接触的环境和受教的地方就是家庭。由此可见父母在孩子来到世间的第一时间直到其终生是深具影响力的。父母如何让孩子能有佛法教育影响其思想行为和待人处世,终身受用无穷!

然而,如何让孩子在寓教于乐里受到佛法的熏陶是极为重要,也需具善巧方便和忍耐力的。父母如何从小至大与孩子建立亦师亦亲亦友的关系是至为重要。如何在孩子生长不同阶段给予佛法的熏习,是需要用心和技巧的。

7) 传教责任大众化:

如何训练每个佛教徒本身就是一位弘扬佛法者,身体力行。这应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四弘愿是佛教徒要发的大愿,是成佛的弘愿。意即除了自度外,另一项使命便是广度众生。

8)经济来源的现代化:

时代在变迁,过去寺院主要依靠出租田地产,佛事,捐款和举行法会筹集善款。然而,随着现代人观念和地区经济的情况,过去依靠经济的来源似乎应作调整?是否佛教团体可以开拓企业?

9) 移民的融入化:

随着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加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国家政策的开放,意味人口的流动会比过去任何时候来得迅速和量多。自然外来移民带来许多优点,也带来了文化,思想,生活上的冲击。我们又如何去调和?如何自他互相的融合?

总的来说,世界在改变中,我们如何像扁鹊的哥哥一样,先做好预备的工作和计划,如此可以从容的面对未来一切的挑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