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3 December 2016

静中观心 修身种德

法照法师

人生存在这世间上,要了解其意义不在于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质享受。虽然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终日生活靡乱,醉生梦死,就以为这种人生才是快乐的,才是有意义的,那就未免太悲哀了。

回顾历史,我们便能体会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受后人的景仰,是因为他们的人格与学识的伟大,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和财富。他们遵守人伦、道德,为大众服务而牺牲个人的享受和利益,拥有高洁的情操。古大德曾说:“世上最尊贵的莫过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由此可见,若一个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为人所尊重、敬仰。反过来说,若一个人不守人伦、不修品行、做恶多端、谄媚奸妄,虽然官高禄厚、衣食豪华,这还能让人尊重、敬仰吗?我相信这样的人必定被世人唾弃,遗臭万年。

揉合儒道释的《菜根谭》

《菜根谭》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它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菜根谭》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四百多年来,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人们对其评价颇高。《菜根谭》有多种版本传世。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平事迹不详。有段启示录说:“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有安身立命的工夫。”它的意思是:以宁静的心境,观看外界的万物动态;以闲情逸致,观看人群的忙碌生活,才能体会超尘脱俗的趣味。在忙碌中,懂得忙里偷闲;在热闹处,能够取静守心,就有安心立命的真工夫。

文章中有段情节与大家分享:明朝王阳明先生,有一天和门人路经一市场,见二人对骂,嗓门非常大,王阳明听了,对门人说:“他们是在讲学哦!”门人过去听了一会儿,回来跟老师报告说:“那二个人是在吵架,老师怎会说是在讲学?”王阳明笑笑说:“他们一个指责对方没良心,一个回敬对方没有天理。问良心,谈天理,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接着王阳明叹息道:“唉!可惜他们只知道责问别人,如果是自己反省天理与良心,岂只是讲学,天下的‘道德’都在这一念中咯!”

从这个故事情节,我们就可以领悟到,贤人与愚人的差别在于贤者面对问题时,有实事求是的冷静修养,愚者则只会冲动地责备别人,不省己过。王阳明说,天下的“道德”都在反省天理与良心的一念中,此即慧能大师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修行导向;亦是本则《菜根谭》体现“超尘脱俗”的趣味指标。

超尘脱俗的趣味

清朝康熙皇帝游江南,驾莅金山寺,住持法磬和尚迎驾,导帝登高塔,观览长江风光,帝问法磬和尚:“长江一日里,往来多少船?”法磬和尚说:“两条。”帝又问:“哪两条?”法磬和尚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名利这两条航道,是“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的人,所观察的世人迷津,也是超尘脱俗的趣味觉观。

权力名利,富贵荣华,人人都想接近,可是一经接触即会染污人的行为品德。如果接近它,而不被浮华奢侈所感染,则他的品格更为高尚。我们日常生活的烦恼来源,多半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占有欲,因为贪著名利,被贪婪的欲念绳索给缠缚,造作种种罪业,招来无量的苦报。但是一般人总是看不到自心中的束缚,还以为占有外在的事物,才能得到自在,不断地向外追寻自在,以为这是解脱之道,于是衍生“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痴行。

人们在名利中打滚,要的是富贵的生活,虽然财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追求不舍就会沉沦迷津。佛法教人舍离名利,是教人对财物的需求心态,要从占有超越到奉献。一个人果真能在“静中观物动,闲处看人忙”中,观察人们沉沦迷津的现象,就懂得在奉献中追寻解脱之道,人一旦有了奉献的修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纷纷扰扰的分别妄想,渐渐地就不会打扰自己的心境,这时,生活就让人有分享解脱者“超尘脱俗”的趣味。

将迷惑的心境转移

有一则故事,可以让人分享解脱者“超尘脱俗”的趣味,故事内容是:有个天神处罚犯人,要他从山下堆石头堆到山上,完成工程才算刑满。犯人每天都在堆石头,堆呀堆,堆到只剩一块石头,就可以完成工程时,这一块石头,总是会掉下来,永远都推不上去。这个犯人为这件事情,相当烦恼,天天苦恼着不知道要堆多久,才能把这块石头堆上去?

有一天,犯人突然觉悟了,自言自语:“我根本不能把石头堆到山上,既然本来就是要在这地方堆石头的,烦恼这些是多余的,就不要再去想这件苦差了,转移一下心境吧!在堆石头的过程中,不妨也欣赏周遭的风景,心情开朗,日子不就能够过得很快乐吗?”犯人心念一转,他每天照常堆石头,边堆边欣赏青山绿水的风光,这份轻松的心境,果然让他日子天天都过得很快乐。

天神看到犯人堆石头的欢喜神情,知道犯人已经摆脱烦恼的困扰,堆石头的工作,对犯人已经没有惩罚的作用了,就对犯人说:“好了!你不用堆石头了。”以宁静的心境,观看外界的万物动态;以闲情逸致,观看人群的忙碌生活,就好像那个犯人,看出生活的迷境,将迷惑的心境转移后,生活才能分享到解脱者“超尘脱俗”的趣味。因此,我们应在悠闲的时候保持自省的觉悟,这就是人生的真意了。

将压力化为动力

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压力,如何克服来自各方的压力呢?成功人士化解压力的方法是调整心态,将压力化为动力,将消极失败的想法转为积极奋发的努力。面对障碍时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站起来面对它!不要因它而抱怨,更不要被它所压制。通常一般人在情况好时均能保有力量,但是在情势不佳时,面对困难的能力往往会顿减或丧失。因此,设法持续保有积极心态,便是关键所在。使潜意识变得积极的最佳方法,便是摒除存在于你思想或言谈间的消极想法。

待人处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人压倒自己占优势,还有一种是与人为善互相谅让;前者是竞争性的,而后者是谦让的行为。以中国来说,其文化发展就建立在互相忍让的精神基础上。世间许多人都以为别人的头痛是可以忍耐,而自己的饥饿就不能忍耐。以这种作风,独行个人主义,排议他人什么都不行,而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种利己而不公平的主张,不能互助互让,对人类的和平又何有保障?生活又怎能安居乐业?在日常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吵闹,你争我夺,人类就无法永远共同生存下去。

成功全靠积极心态

为了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必须建立一种积极的心态。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每天将拥有好的心情。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不要让你的心态使你成为一个失败者。成功是那些抱有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的,并由那些以积极心态努力不懈的人所保持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自己,你的成功、健康、幸福、财富全靠你如何应用你看不见的法宝—积极的心态。

要想改变世界就得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最佳办法是拥有积极的心态。它能使你转败为胜,将弱点转化为力量。确定了一定的目标时,另外几种成功原则就会自动产生作用,帮助你实现这些目标。两个性格相同的人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至少其中有一个人必须应用积极的心态。

感恩让心宽容博大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世间总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只有心存感恩,才能把负累变成动力,把悲伤的苦楚化为幸福的步履,才能变不利为有利,更加坚强更加决绝地前行。心存感恩才能微笑着面对风雨人生,才能以一种更加自然的姿态去面对生命的启发,微笑着去接受生命中的痛苦与幸福。心存感恩才能豁达地泯去仇怨和伤痕,以一种超然的大度接受生命的考验。心存感恩才能够心存仁爱之心,感激之情,少掠取,多赠与,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与邻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不再沉沦于浮躁的现实悲凉中,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让自己快乐,让生命亲吻感恩的心。心存感恩,简单的话语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那些平庸琐碎的小事变得不再平庸琐碎,让仇视的目光变得温柔可亲,让生活的贫乏变得有了韵味,多了一些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老吾老矣及人之老,幼吾幼矣及人之幼”,那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更是对于人生的一种感恩。只有心存感恩,心存大善,才有如此的宽容与博大。

人的心安稳平静时,就好像一面光明平滑的镜子,无所不照,这时候去考虑一件事情,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也就显现心的本来面目了。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就在《诫子书》中如此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是见心的真趣味。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唯有安心于淡泊宁静的生活,唯有甘心于寂寞冷清的生活,才能抗拒得了滚滚红尘中的不尽诱惑,才能守得住自己的一颗心。这颗心,是我们活在世上的立身之本,蕴藏着我们的智慧与才华,也蕴藏着我们的性情与品质。唯有守住这颗心,我们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心愿。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篇文章写道:人活世上,可以变换不同的角色,也相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上对国家社会,下对亲人朋友同事,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不过,切切不可忘记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中国自古推崇良心、责任、气节、操守,提倡做人立世,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生命属于每个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自己人生的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替而代之。人世间社会关系的各种责任,在特定情形下,是可以转让、替代、分担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责任,都必须而且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个人如果这唯一一次的人生虚度了,没有任何人可以取而代之,重新选择一次。明乎此,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呢!然而,现实告诉我,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人生要负的责任,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在世上的责任是什么。因此,很多人对责任关系的确定完全是被动的,在他们眼中视之为自己责任的一些作法,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迫于本能、习惯、时尚、他人、舆论或是偶然因素等原因。

我们只要环顾四周,在你的朋友、同事或邻居中,就可以发现有的人做事,仅仅为了生存,为了“混口饭吃”;有的人活着,纯粹以金钱权位或消费享受来定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把偶然长期从事的某项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兴趣、本性的事业;有的人一辈子琢磨的就是“身边几个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是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有的人甚至以同事、邻居决定自己的幸福。听说有人执意卖掉旧房子,搬入高尚住宅区,以为与富人在一起,自己的身价地位也高了。孰知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良好的自我感觉没了,引发的却是嫉妒心理和失望情绪,被富有邻居包围着感觉不幸福。可见,一个不知对自己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自己的人生必定是放任自流、浑浑噩噩的人生;一个不曾思考自己人生使命的人,在责任问题上必然是错位、模糊和盲目的。

修身做人摆在第一位

冀望成功,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理想和责任。但人生在世比成功、幸福,更重要的就是做人,即不论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都保持做人的尊严。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把修身做人摆在人生第一位。再如“太上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把做人看成是人生根本大事。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忧国忧民、刚健自强、不屈不挠、经世治国的优良品质。孔子誉之为“士志于道”。历史上从曾参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到李膺的“欲以天下致是非为己任”;从陈藩的“澄清天下之志”,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可以看到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风骨精神和人格力量,其对国家民族和对自己人生负责的精神脉络清晰可见,且历千年而不绝。这些铁肩担道义的“民族脊梁”,令人肃然起敬。但我们明白,救世和改造社会是要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不是人人所能为之。

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是平庸之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以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这无须任何社会条件,只要你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就能由此出发自觉选择,并承担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相反的,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对人生随波逐流、稀里胡涂的人怎么会爱人生、爱生活、爱他人、爱事业呢?怎么会在日常生活中坚定地负起责任呢?这种人,往往把尽责看作是纯粹的付出而事事索求回报,他们甚至为别人而活着,太在乎自己“身边几个人”的看法评价,消磨了自己的一生。

人活世上除了吃饭睡觉,不外乎做事和与人交往,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如果事业兴旺、家庭和睦、婚姻美满、朋友众多,那么可以说你在社会上是成功的,生活是幸福的。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实,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就是蕴涵在两者之间,比做事和交际更重要的东西—做人。透过做事和交际,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做人的总体生活方式和态度。因此,最重要的不是你在周围人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不是你做多大的学问、事业或生意,也不是你和谁在一起过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做人之所以是人生头等大事,这是因为做事和交际是否顺利,包括地位、财产、名声方面的际遇,也包括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际遇,往往受制于外在、偶然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把握和支配,所以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乐不忘形 悲不失态

一个人真正能选择和把握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在际遇的人生态度。因此,若你明了自己究竟要做怎样的人,懂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就有了正确坚定的生活态度,不论成功与否,幸福与不幸,都可以乐不忘形,悲不失态,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简言之,做人比事业交际更为重要,比成功幸福更有价值。不管你在名利和交际场上如何春风得意,如果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

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他一切责任心的根源和出发点。一个人活在世上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认清了自己在这个世上要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地去做,他就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自觉、充实和安祥。他知道了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种种似是而非的所谓责任,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我坚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他对包括事业以及婚姻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社会多了这样的人,这个社会一定和谐安祥而有效率。

请您分享我的一切

德国某集团总裁艾得森夫妇,他们彼此恩爱,如影随形。每晚餐前,他们都会彼此快乐地拥抱几秒钟,并在耳边喃喃细语,日子久了大家也不以为意。某日老夫妇的小孙女见状,好奇地问:“你们在说什么啊?”

老艾得森笑道:“以前我刚踏入社会,学习人家做生意,但是不管再怎么努力,始终没办法达成客户的要求,业绩一落千丈,当初一起闯天下的朋友纷纷离去,到最后公司还是免不了解散的命运,庞大的贷款,夺去了我们唯一的栖身之所。正当我觉得人生一无所有的时候,我发现年轻貌美却带些沧桑的妻子,一直随侍在我的身旁,我以身上仅有的十三块钱,买了些牛角面包,蜷曲在寒冷的地铁里。我严厉的斥责她:我现在一无所有了,没有房子,没有钱给你买漂亮的衣服,你还年轻,去找个有钱的人,我不会怪你的,只见她靠近我,搂着我的腰,一脸微笑地说:我能跟你分享这些面包吗?我紧紧抱着她,深深的自责—我差点连最珍贵的都失去了之后的努力,事业腾达,建立了庞大的企业王国,如今年轻及冲劲都不如往昔,但自那天后每每晚餐前,我还是会不顾旁人的眼光,搂着她,轻声地道:请您分享我的一切。”

三种情交织幸福

有人说幸福等于“圆满的亲情”加上“真挚的友情”,再加上“甜蜜的爱情”。亲情、爱情、友情,这三种情就像香水,无法只倒在生命华美的袍上,自己却不多少沾染一些。当世间有情,冰寒会化为温暖,丑陋会转为美丽。人生就像车站,在起点总会有家人嘘寒问暖、给予鼓励,这是亲情。在行进过程中,有人来来去去,或许是萍水相逢,或许是患难之交,友情总扮演了最佳调味剂。人生的旅途到了定点,美丽的风景会想和另一半共赏,旅程中的困顿挫折会想和伴侣共担,伟大的爱情于焉诞生。

圆满的亲情、真挚的友情、甜蜜的爱情,这三种情味便交织成了生命中的极致幸福。自身的幸福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若是一昧只是寄望别人来给予,那是没有保障的。只有让自己对生命的热爱而努力,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感恩知足必然幸福

一个不知足的人永远都不会快乐。真正的幸福需要时时感恩,使自己的心灵满足,就算连身旁的小花小草,都能使自己感到生存在这一美好世界有多么的幸福。世界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若是自己从社会上获取资源,将这些助自己成功的资源转为另外一种形式回馈社会,不但能让更多人幸福,自己也会因为帮助他人而有成就感。

幸福流转,资源循环。爱,是世上最美妙的,能化一切不可能为可能!爱,也是人类最特别、最神奇的情感,不论是爱人或者被爱,都能感受到无比的幸福!拥有“爱”之后,当然就需要“满足”和“感恩”,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满足,即使拥有的再多,也不会感受到幸福的!如果拥有了“幸福”,却不知感恩,那也就不配拥有“幸福”了!所以,一个最幸福的人,必定是有着满满的爱,无比的满足感和一颗感恩的心,如此一来,我相信他将不会有任何遗憾了。

优秀就是成功

在确定人生目标时,“成功”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大多数人都向往成功,不愿自己一生事业无成,碌碌无为,这无可非议。但是,把成功作为人生目标的首选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首要的目标是优秀,其次是成功。所谓优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有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才学。一个优秀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不成功,他仍能有充实的心灵生活,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相反,一个平庸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风光十足,他也只是在混日子,最多只是混得好一些而已。

事实上,一个人倘若真正优秀,而时代又不是非常恶劣,他获得成功的机会还是相当大的。优秀者的成功往往是大成功,远非那些追名逐利之辈的渺小成功可比。人类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大都出自精神上的优秀,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伟大事业的绝非钻营之徒,而必是拥有伟大人格和智慧的人。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人,主要靠自己做主,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则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所以,应该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不妨在优秀的基础上争取它,得到了最好,得不到也没什么。在根本意义上,作为一个人,优秀就已经是成功了。

无偿付出 自在快乐

生命是可以简单而有意义,无偿的付出也可以自在快乐。我想这应该就是有“舍”有“得”的真谛。这股善的影响力已经不断将自己身心的污秽冲刷、洗净,并让我重新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相信只要大家用感恩心看待大地万物,就能法喜充满。同样的,天天以感恩心面对人事,则不论处于顺境或逆境都能欢喜自在。千百年来,佛教流传到世界各地,之所以能和当地文化水乳交融,形成本土化的佛教,造福社会人群,正是因为佛法真理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扶助的重要性。懂得慈悲待人就是造福,懂得喜舍助人就是修慧,就是布施的表达。极积推动自己,在修学积德上一再地努力,从付出中获得满心欢喜,也算是向圣人贤者的地位跨进一步了。

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从他外表的行为来看,都是平平凡凡的。实际上,在这种平凡踏实的修持中,才能酝酿无限自力救济的定力。聪明灵巧的空谈,对人生无所助益,有句话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要得到自力救济的修行定力,就要实实在在做个愚笨的耕耘者,生活才会体验到解脱者“超尘脱俗”的趣味。给人留下一个实在的印象,给自己成功添一分夯实的基础,从实际出发,学会“诚以养德”处事待人。

法照合十祝愿您:忍得这一世的坎坷,即使无端吃了大亏,还能打开心门得智慧。静中观心修身种德,堪称“大彻大悟”之人。善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