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衣与传衣
文|慎言
法衣和传衣是佛教专用法服。法衣与传衣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具体含义上有一些微细的区别。其中,传衣不仅表示法衣,而且还表示传付法衣的付法方式。现分述如下:
法衣
法衣又称为法服、僧服、僧衣,即僧尼穿著之服。之所以将僧人法服称为法衣,即指这些法服为如法衣、应法衣之意。如《祖庭事苑》云:“法衣者,如法之衣也。”《释氏要览》上云:“西天出家者衣,律有制度。应法而作,故曰法衣。”六物图亦云:“或名袈裟,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释门章服仪》亦云:“或经云法衣者,谓怀道者服之,名法衣也。”《应法记》云:“此就所学法立号。指经云者,如《杂含》云:‘修四无量,服三法衣。’”
佛陀住世之时,规定比丘的法衣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等三衣,比丘尼除上述三衣外,另加僧只支、厥修罗,则有五衣。《释氏要览》云:“盖法衣有三也:(一)僧伽梨,即大衣也。(二)郁多罗僧,即七条也。(三)安陀会,即五条也。此是三衣也,若呼七条、偏衫、裙为三衣者,误之也。”佛制的这些三衣、五衣等法服,通称为法衣。
三衣之中的僧伽梨,又称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入王宫聚落衣等,乃至王宫及上街时所穿用者,系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所缝制,因布之条数有九种类,故又称九品大衣。郁多罗僧,又称七条袈裟、七条衣、七条、上衣、中价衣、入众衣等,乃礼诵、听讲、布萨之际所穿用者,系用七条布所制。安陀会,又称五条衣、内衣、中宿衣,乃日常生活及就寝之时所穿用者,系用五条布所制。有关三衣之制法,《十诵律》卷二十七及《四分律》卷四十等,均有所规定,首先割截成小布片,而后再缝合所成。此为杜防法衣之他用,并使僧尼舍离对衣服之欲心,以及避免他人之盗取而有此制法。依规定所裁之衣,称为割截衣;反之,若不依规定所裁之衣,则称缦衣。纵之缝合,称为竖条;横之缝合,称为横堤;由于两者纵横交错缝合而呈田形,故称田相。至于裁缝亦有所规定,禁止直缝,布料太薄者则需重叠缝制,其重叠层数亦有一定要求。
法衣又称福田衣,之所以称为福田衣,是由于法衣是田字形状,表示长养自己的法身慧命,为众生种福田的意思。如《业疏》云:“世称福田衣,以法畦畔之相。世田用畦盛水,长嘉苗,养形命也。法衣之田,弥弘四利之益,增三善之心,养法身慧命也。”
法衣的颜色,由于诸律所说各异,诸律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木兰等三色为如法色,称为三如法色。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举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等五间色为不如法色,故禁用之。
至于如何穿着法衣,亦有规定,通常系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后,将环挂于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时则可覆搭两肩,称为通肩相、福田相;而在礼佛时,则必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偏露右肩。
僧人的三衣之外,有穿着于三衣之内,而覆盖左肩及两腋之僧只支,以及覆于腰部之厥修罗。僧只支,又作僧脚崎、僧竭支、僧脚差,意译为掩腋衣、覆肩衣等,一般简称为只支。此为比丘尼的五衣之一,比丘亦可用之。即掩腋之长方形下衣,可覆盖胸部。长度自左肩而至腰下。一说覆肩衣与覆右肩者有所区别。厥修罗,又作俱苏罗,意译为圌衣、圌衣、下裙。为长方形之布片,缝合其两端而成。此为尼五衣之一,比丘不用。
比丘的五衣为三衣、僧只支、覆肩衣,或三衣、僧只支、水浴衣二种。僧只支一般意译为覆肩衣,然《四分律》卷二十七、卷四十八则并举僧只支、覆肩衣二名,南山一派遂以此二种为不同之物。又三衣、五衣均为佛所制定之衣,故称制衣。对此,佛应对方需要而允许其穿着之衣,称为听衣,以上二者合称二衣。通常系将弃于粪尘中之布洗净后制成,故称粪扫衣,又作衲衣,有冢间衣、出来衣、无所属者之无主衣与土衣四种。又由着衲衣之意,故称僧侣为衲、衲僧、衲子、老衲、野衲、布衲、小衲等;僧众则称衲众。所谓五衲衣、百衲衣,即是由五色或多色之布片所缝制之衣。又五种粪扫衣,即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
法衣之材料(衣体)有六种、七种、十种规定,并绝对禁止使用绢布类。据《四分律卷》三十九载,拘舍衣(绢)、劫贝衣(绵)、钦婆罗衣(羊毛)、刍摩衣(麻)、叉摩衣(麻)、舍衣(树皮)、麻衣、翅夷罗衣(树皮)、拘摄罗衣(鸟毛)、嚫罗钵尼衣(草)等十种衣,此十种衣为佛陀所准许僧众穿用者。
法衣系始于中国北魏时之慧光,有缝合僧只支与覆肩衣,另加襟而成之褊衫以及褊衫与裙子缝合之直缀。又简略褊衫或直缀而改制者有道服、布袍、褊缀、十德等。
关于法衣的颜色,本来是禁用五正色及五间色,不问新旧都应用坏色。即指染成青、黄、紫、绯等色的法衣,《文殊师利问经》卷上〈世间戒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萨有几种色衣?⋯⋯佛告文殊师利:不大赤色、不大黄、不大黑、不大白,清净如法色,三法服及以余衣皆如是色。若自染若令他染,如法捣成。又依《舍利弗问经》载,昙无德部穿赤衣,摩诃僧只部穿黄衣,弥沙塞部穿青衣,萨婆多部穿皂衣,迦叶部穿木兰衣。或谓坏色是指青、黑、木兰三种。上述五部的衣色也是坏色的一种,并不属于正色或间色。《僧史略》卷上云:“案汉魏之世,出家者多着赤布僧伽梨,盖以西土无丝织物,又尚木兰色拜乾陀色故,服布而染赤然也,则西方服色亦随部类不同。⋯⋯着赤布者乃昙无德僧先到汉土耳。⋯⋯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时有青黄间色,号为黄褐,石莲褐也。东京关辅尚褐色衣,拜部幽州则尚黑色。若服黑色,最为非法也,何耶?黑是上染大色五方正色也,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
传衣
传衣是禅宗丛林的专称,禅宗以金之大衣为法衣,或传衣。金大衣是为表传法信物之衣,故曰传衣。《禅林象器笺》云:“传衣即是法衣,谓表传法信之衣也。”传衣于上堂升座穿著,其他时间不宜穿著。如《禅林象器笺》云:“禅林所谓法衣者,金衣,而以表传法之信也。但说法时披此衣,故言法衣也。须是大衣,自九条至二十五条矣。”又曰:“凡释法衣作可通三衣之义者,非禅林所谓法衣义,故今不取之,但暂录之,令识者择焉。”《禅林象器笺》又云:“凡法衣,上堂、升座可披之;如小参、五参上堂、立地佛事、拈香,皆不可披之。达磨忌、百丈忌、开山忌拈香,犹不可披也,况在家拈香耶?”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将金缕僧迦梨衣传与摩诃迦叶尊者,令其待弥勒佛出世,将法衣传付给弥勒。这种祖师将法衣授予嗣法之徒的方式也称为传衣。如《佛说弥勒成佛经》云:“尔时,弥勒佛与娑婆世界前身刚强众生及诸大弟子,俱往耆阇崛山。到山下已,安详徐步,登狼迹山,到山顶已,举足大指,蹑于山根,是时大地十八相动。既至山顶,弥勒以手两向擘山,如转轮王开大城门。尔时,梵王持天香油灌摩诃迦叶顶,油灌身已,击大揵椎,吹大法螺。摩诃迦叶即从灭尽定觉,齐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合掌,持释迦牟尼佛僧伽梨授与弥勒,而作是言:‘大师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临涅槃时,以此法衣付嘱于我,令奉世尊。’乃至尔时,弥勒持释迦牟尼佛僧伽梨覆右手不遍,才掩两指,复覆左手,亦掩两指,诸人怪叹先佛卑小,皆由众生贪浊憍慢之所致耳。”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初祖达摩禅师将衣传给二祖慧可,如此递向传衣,直至六祖慧能。如此递向传付衣法的方式,亦称为传衣。如《六祖惠能大师传法宗旨》云:“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大师,遂顶戴受之。大师问和上曰:‘法无文字,以心传心,以法传法,用此袈裟何为?’忍大师曰:‘衣为法信,法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传于衣。衣是西国师子尊者相传,令佛法不断,法是如来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无住,即而了法身;见佛性空寂无住,是真解脱。汝可持衣去。’遂则受持,不敢违命。”
由以上论述可知,传衣除了具有法衣的含义之外,还特指禅宗祖祖相传的金大衣,以及禅宗授衣传法的方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