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正念与佛学正念
文|王春华
历史的发展表明,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当代心理学领域的正念正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本文将浅析西方心理学正念 与东方佛学正念,并尝试通过两者的对比,就将来正念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心理学正念的提出
当代心理学领域经常提及的“正念”,源自KabatZinn运用正念疗法的临床研究报告。在1979年,研究者 kabat-zinn将佛教语境中“正念”这一说法以“美国式语言”引入,并且他在1982年首次将正念治疗应用于长期慢性疼痛的临床案例中,使得正念疗法成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发展至今,心理学领域已经形成了代表性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DBT)以及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等。已有正念研究显示,正念不仅针对抑郁症、强迫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焦虑障碍、躯体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缓解作用,还对普通人群的正性心理品质以及个体幸福感的提升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A.关于心理学正念的描述性和操作性定义
心理学界关于正念描述性定义方面,较为认同的说法是“正念是一种通过将注意指向当下目标而产生的意识状态,不加评判地对待此时此刻所展开的各种经历或体验”。而学者则将正念操作性定义为一种对注意的自我控制,或者解释为“当注意随惯性活动而随意转移时,意识到并将注意力保持在当下,以接纳、好奇、开放的态度面对当下的体验”。
B.心理学正念的核心
在将正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伊始,受到去宗教化的影响,正念概念在方便普世传播的同时,也同样面对定义界定不统一,机制核心众说纷纭的问题。在已有的正念疗法研究中,由于正念机制核心的探讨难达成一致,造成了在进行干预治疗时,干预时长、被试数量选取难以达成统一标准,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正念实证研究的继续推进 。所以再明确正念概念界定的同时,研究探讨正念发挥作用背后机制核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学者在正念机制核心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学者提出再感知是正念机制的核心,并通过研究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念可能的四种衍生机制:
(i)自我管理;
(ii)价值辨析;
(iii)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灵活性;
(iv)自我暴露。
另有学者在运用正念疗法中的注意力训练和慈心禅训练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注意力训练组和慈心禅训练组被试的负性情绪和焦虑情绪都显著减少,再进一步分析后,研究者认为训练功效是通过认知曲解的减少而实现的。
国内对于正念机制的核心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彭彦琴等人,他们从佛教,思维模式改变,禅修实践和正念实验四个方面,对于正念机制的核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正念的核心机制——注意, 即将注意作为正念技术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二、传统佛教中的正念
在佛教经典中,正念作为佛陀的“八正道” 之一,主要被当作一种教义和方法(即冥想)用来缓解修行人的苦楚和实现自我觉醒。正念禅修源于佛学的四念处禅修,是佛学修行的精髓。在原始佛教中,四念处是极为重要的修行方式,“念” 是心理作用(心有所法之一,就是记忆不忘的心理作用),“处是指观察的观境”,唯有运用智慧对某一指定的观境,作审实的观察而不转移、不动摇方可称为“念处”,“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根据巴利文《杂阿含经》,正念修行是佛教的核心,因为仅凭正念就可以觉悟,在《杂阿含经》对于正念的表述可以看出,佛教修行对于正念的重视。
A.传统佛教正念中的忆念
“忆念”不仅指用念对于过去的回忆,同样也包含着未来的忆念,也就是说,通过正念的使用, 可以使我们记得现在正发生和未来即将发生的事。
与西方心理学传统的坚持正念的当下本性对比,佛陀更强调使用忆念回忆过去的重要性。并且在正念这一内涵中还包含了对“未来的忆念”,也就是说,通过正念的使用,可以使我们记得现在正发生和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总之,传统佛教正念与现代心理学正念相比,不仅具有立刻忆持刚逝去的心理活动的能力——给意识流赋予一个更强大的连贯性和联接性的感受能力;也具有回忆很久以前所发生的事件的能力。
B.传统佛教 “八正道”中的正念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 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可以看出“八正道”中的正念与现代心理学正念不评判而仅做单纯体验的思维和感觉不同,“八正道”中的正念被说成是明确地认知与评估,区别善与不善、有利与有害。正念所具有认知、评价、伦理的范畴完全被现代西方的解释所忽略。对比西方的这种无论任何念头在心中生起都不做评判的方式,依据上座部著名僧人菩提比丘的观点,没有“完全摒除伦理评价与立意方向”的念。按照八圣道(佛陀所教授的离苦得乐的修行方式)来说,正念必须由正见及正思引导,以及以三项伦理因素(正语、正业及正命)作为基础,并与正精进和正定联合才能培养。因此,必须结合八正道进行正念修行,在八正道的事先引导下,就可以在修行时区分并选择处于善念或非善念状态。要进行念处的修习(应用正念),必须以“受过道德引导 和‘正直’观作为必要基础”。通过正念修行,使修行之道德基础进一步增强,这也是修行的预期目的之一。
三、总结与启示
正念的概念、思想体系以及正念冥想等练习方式,都是源于传统佛学。然而,反观目前的正念课程或是临床领域的正念疗法,无不使用了世俗化和 刻意去宗教化的策略,让当前正念疗法中“佛法” 元素隐而不显。通过传统佛教心理学正念与现代心理学正念的对比,可以看出尽管现代观念中将正念理解为纯粹观察这一说法并非完全错误,但这仅是对正念训练相关解释中的一部分。只要正念的忆念、“八正道”中的认知与伦理因素被忽略,那么正念将继续被当作仅仅是用以改善人类心理烦恼症状的一种治疗工具,而不会成为从根本上断除烦恼的方式。而在佛学中,运用正念断除烦恼则是佛教菩提道修行的基本目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