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3 September 2019

始觉平生被眼瞒

文| 慎言

守端禅师开悟后,经常说法传禅,教化了很多弟子。他在教化弟子时,常常打破弟子的情思妄见,让弟子们能够观照自心,心不外求。他曾作有一首《蝇子透窗偈》,来表达自己的参禅观点。偈云: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多难。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白云守端禅师的这首诗歌是以蝇子透窗说明修禅的道理。蝇子为爱寻光被窗纸透亮的假象所骗,猛钻窗纸,但却总透不过。守端禅师就是以蝇子钻窗纸来比喻一些禅子钻故纸堆。即把钻故纸堆即读诵经书作为寻找佛道之法;即把钻故纸堆像蝇子一样当作寻光之道,但结果也总透不过。禅师以此说明,以读经书钻语言文字的牛角尖,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而后守端禅师又写蝇子忽然又撞到飞来时的路,才认识到钻窗纸是被眼睛的错觉所骗,这指的是禅子 以往凭错觉向外求觅是盲目的,而自己来时从大路飞进才是正道,这来时之路也即是指从内心自性中求得开悟,才是正道。

从守端禅师的这首诗偈可以看出,守端禅师是不主张通过读诵经典来明心见性的。他和前代的许多祖师一样,认为真正的悟道都是在诸如运水搬柴、穿衣吃饭、屙屎放尿等日常生活中来实现的。守端禅师很多的法语都表达了这种思想。如守端禅师一次上堂:释迦老子有四弘誓愿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亦有四弘誓愿:“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守端禅师这种思想,正反映了他那种平常心是道 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禅子如果单纯地喜欢寻章摘句, 对经典爱不释手,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是很难,甚至是与悟禅之旨相背离的。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执着,反而会妨碍你的真如本性的显现。只有将佛法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勘验我们的知见和功夫,进而能够了解祖师西来意的宗旨。

与守端禅师反对通过读诵经典求开悟的观点相类似,在禅宗史上还有另一则典故:唐朝芙蓉山的古灵神赞禅师,曾向百丈禅师学道,开悟后,回到故乡,他的剃度师父还没有开悟,他就常常在语言中启发师父。有一次,师父看经时,窗户上有一只苍蝇正在盲飞乱撞,他就自言自语:“世间如许广阔,你不肯飞出去,只撞着这张纸做什么呢?”师父放下手中经典,望着古灵禅师,古灵又说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古灵禅师在言语中一再暗示师父:你为什么不从心地上用功夫?不去明心见性呢?要找寻真正的自己,光在经典文字上分别、求知有什么用?经典文字怎么能悟道呢?观照自心才能悟道呀!

师父听不懂古灵禅师的话,就放下经典问:“难道你已经得到消息了吗?”古灵禅师就回答:“弟子在百丈禅师处,已得到一个息处了。”师父就请他登座说法,古灵禅师只说了这样一句话:“百千法门只在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我们不要汲汲向身外追求佛法,要向内心开采无限宝藏。百千法门只在我们方寸之间;多似恒河沙的功德,在我们心的源头就可以找到呀!

禅宗里有则赵州八十犹行脚的故事,也说明在修行时心不外求、观照内心的重要作用。故事说:一位学僧向赵州参禅,问他:“宇宙有成住坏空,要是有一天,风吹初禅,水淹二禅,火烧三禅,世界毁坏时,我们的肉身还会不会存在呢?”赵州禅师回答:“随他去!”

赵州事后觉得自己的回答未必圆满,就想出外寻师访道,为了这句“随他去”,尽管赵州已是八十岁的老翁,却也穿起芒鞋,跋涉千山万水,寻师访道,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禅宗公案。

这则公案流传到明朝,莲池大师根据这则公案, 写了一首诗来叙述这件事:

赵州八十仍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莲池大师的这首诗是说,赵州禅师虽已年届八十高龄,还要寻师访道。他之所以寻师访道,就是因为心中还有尚未明了之事。就是为了这件事,赵州禅师还要颠簸逆旅,四处寻找真切的答案。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莲池大师的这首关于赵州行脚的诗歌告诉我们,“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 因为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被自己的心头妄见的眼睛所瞒,从而到处参访,即使走烂了多少双草鞋也于事无补。

无尽藏比丘尼的《春在枝头已十分》也是警戒禅子不要被眼瞒的诗歌。诗云: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歌以人寻春为喻,比喻那些修禅之人,为了见 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是从自心中来观照证悟,却整天心向外求。他们或忙于朝拜名寺古刹,或忙于参访大德高僧。结果朝遍了名山古刹,访遍了大德高僧,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却仍然一无所获。等到经过长久的参访,筋疲力尽回到家中的时候,他们才豁然醒悟,原来,他们费尽心思,耗尽体力四处寻访名师指导,竟然没有开悟,待到他们真正回归到本心了,才发现自己与佛无二无别的真如佛性如灵光乍现,显露无遗。此时,他们才明白诸佛所证悟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

这首著名的诗歌告诉禅宗学徒,“明心见性”一定要从自心中求,若心外求法,就是舍本逐末。若这样,你花费的时间越多,你就离悟道成佛越远。

其实,守端禅师的《始觉平生被眼瞒》诗,还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事的哲理:就是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正确看待事物。如果你只是看到表面现象,被自己的眼睛所瞒,你就永远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导致对事物作出错误的判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