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法的重要性
多识仁波切
提起“三宝”和“皈依法”这两个词,凡懂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们的含义。
“三宝”指佛、法、僧,“皈依”指皈信三宝。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要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并不容易。
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为什么称“宝”?这“佛”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佛”有什么品质特点?这“佛”和其他宗教的神灵、救世主、太上老君、自在天、玉皇大帝、耶稣、王母娘娘等信仰对象是否同一类型的东西?若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佛法是指佛陀的思想主张呢,还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呢?佛法和儒道杂家的学说是同类的东西吗?不同之处在哪里?佛法是释迦牟尼创造的吗?释迦牟尼之前有没有佛法?若无佛法,释迦牟尼根据什么证道成佛?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逝世,现在还有没有释迦牟尼?若有,是怎么个有法?在何处?是什么样子?若没有,难道佛教徒信仰的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吗?佛就是庙里供的那个样子吗?有些人为了恶意贬低佛教,诬蔑佛教是“庸俗的偶像崇拜”,你能说明他们的说法错在何处?
“僧宝”就是指出家的和尚吗?三宝中的“僧宝”是指具备见道自度和度众能力者,你认为凡出家的男女信众都具备这个条件吗?为什么不去皈依神鬼,要皈依三宝呢?皈依的实质是什么?皈依能解决什么问题?
皈依是指领取“皈依证”,取得入教的资格吗?接受皈依的法师、律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和条件?凡是穿法衣的人都有传皈依法的资格吗?皈依仅仅是初入佛门例行的手续吗?念念皈依法就能起到皈依的作用吗?皈依上师,是否“三宝”会成为“四宝”?皈依的标准是什么?皈依后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成了开悟的圣人,成了在地的菩萨,还要不要“皈依三宝”?……
以上这些问题,别说一般的信众,就连那些咬文嚼字、照本宣科的和尚、法师和那些只知佛法皮毛不知其精髓的世俗学人,能有理有据、准确无误解答的恐怕也不多。不是说这些问题有多么深,而是由于社会风气不良,正法泯灭,邪法、假法盛行,很少有人关心这类佛法的深层要害问题。由于在很多人心目中,佛法的感召力没有金钱的诱惑力大,他们学佛法、研究佛经的目的仍不出名利二字,因此,治学的态度极不严肃扎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地走过场,以满足名利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正信弟子更需要正法的营养。
作为“三宝”的弟子,首先应该了解“三宝”,对“三宝”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信念,进行身心一致、言行一致的真正“皈依”,并且坚持信心永不退转。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宝”,产生正信,做到名符其实的皈依。有人也许认为,皈依法是初入佛门的人所需要的“基础法”“小法”,已“皈依”过的人、已入道的人不需要皈依法,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充分证明此人对佛法一窍不通。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终需要坚持到底的大法。佛法八万四千,归结在一起就是大小二乘和显密二法。显密二法的法理归结为三法就是根、道、果三法。“根”指生命的本质规律和解脱成佛的基因或者前提,具体地说,就是众生的被污染的光明心,即如来藏、佛心。如没有这个大前提,其余解脱、成佛的道果都无从谈起。使本具的光明心离垢去污、去妄见真的智慧和方法便是“道”。光明心净化,变为法身便是“果”。道果之法,深似海洋,广如虚空,但归根结底,超不出“三宝皈依法”的范围——这是印、藏历代佛学大师共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我的新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藏传佛教称“皈依”“发心”“灌顶”为“三入门”,其中:“皈依”是入佛教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教之门。
这三重教义就像内外三层城墙:最外的一道城墙是佛教和非佛教的分界线;第二道城墙是大乘教和小乘教的分界线;第三道城墙也就是最里边的城墙,是密教和显教的分界线。每一层城墙只有一个门,别无旁门。这第一道门是佛教之门,要想进入佛门,必须从这道门进去,这道门就是:皈依三宝。进入佛城后,不想停留在小乘的境界,想进大乘菩萨境,就要进第二道门,即“发心门”。再进一步想进入不可思议、无比神圣的密教境界,就进第三道门,即“灌顶门”。
这三道门的关系是:要想进第二道门(大乘门),首先必须进入第一道门(佛教门);要想进入第三道门(密法门),必须先进入第一和第二道门。从这个道理可以懂得,“灌顶门”和“发心门”的进入必须靠“皈依门”。因此,可以说“皈依”是门中之门,法中之大法。
修密法,首先要修皈依法和利众发心法,这一点必不可少,这也是门门相关、法法相连的原因。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不讲皈依、不讲发心、不走正道的所谓“密法”是些什么货色。凡正宗佛教密法的每一个观修仪轨,开头都规定“皈依”“发心”,这不仅仅是一种密法仪轨的程式,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
弥勒在《般若现观庄严论》、《宝性论》和《大乘庄严经论》中详细阐明:众生本具光明心,即佛性种子,从潜藏状态下显现、醒悟需要有适当的条件,就像深深埋藏在地下的植物种子如果没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就不会发芽一样。
佛性种子醒悟发芽的主要条件有四个:
第一,要有佛法的环境。如果没有佛法存在,听不到佛法,没有学佛法的客观条件,佛性种子就不会发芽。
第二,要有指引善道的大乘师。若无具备佛法知识、德才兼备的导师,就无从得知佛名,受到佛法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讲,师恩大于佛恩。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拜师”当作得道的根本,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由于密法比显法更重视师教和传承,视师为三宝的代表,是可见、可闻、可以感受到的现世的三宝,所以,在皈依法中首先提到“皈依上师”。有些研究藏传佛教的世俗学者不懂得“上师是三宝”的道理,说什么“藏传佛教有四宝”,这是十分可笑的。
第三,本人要有善良的愿望。若本人没有善良愿望,好比卵石在水中浸泡千万年石心也不会变得湿润柔软一样,虽在佛法中浸泡,也无法使他变得聪明善良。因此,这内因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要有佛性种子发芽成长的“福田”营养。“福田”是指“积德行善”。这积德行善就如佛种发芽、成长的“肥料”,若缺乏这福田肥料,佛性的萌芽和禾苗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其生理和智力的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变成先天和后天不足的“弱智”或者“畸型儿”。现在虽然学佛的人多,但重视种福田的人很少,这也是学佛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上佛种发芽成长的四个必备条件中,第一条佛法环境属于前生的修积,其余三条(亲师、发愿、行善)都包括在“皈依”“发心”二法中。因此,《佛性论》指出“皈依三宝”是佛种萌发的首要条件。我不知那些不讲皈依、不行善积德、缺乏营养的禅所生的“开悟”是什么样的“开悟”,在佛经中从来没有这种开悟。偏禅、外道的所谓“开悟”,和佛法中的“开悟”名称相同,实质上并不相同。因为那类偏禅的所谓开悟,既不要学法,也不要持戒、 行善积德,单凭某个所谓开悟的禅师的一半句什么“话头”,就能一步踏到彼岸世界,多么神奇啊!说佛法是不管用的语文般若,反而不如狂僧的一句话头,更有甚者烧佛像、谤佛毁法、杀生斩猫,已严重违背了皈依戒规。这种行为若能成佛,就没有成不了佛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开悟”和“成佛”与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成佛”,绝不是一回事。
至于那些气功师和巫婆神汉所谓的“开悟”本来与佛法无关,没有提它的必要,但是他们也都打着佛家的旗号,所以也顺便提几句,以供佛教信众辨认。他们所谓的“开悟”指什么,别人无法知道,但从传法者和学法者追求的目标和他们的言谈来看,“开悟”是指能看到一些一般人看不到的颜色、图像、光线,听到一些特殊的声音,能预感预测一些特殊时空的情况。这些都是属于“五眼”“六通”范围的功能。这些功能大部分都属世间功能,有的生来就有,有的通过特殊的药物和修炼都能做到,有些被人视为神奇的功能动物也有。这类功能和佛法中所说的“慧眼”和“见性开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是指彼岸智慧,是经过资粮、加行二道的长期行善修慧、破除见惑后自然生出的一种直观直觉智慧。除了佛以外,这种见真智慧只有定中才有。出定后俗心复生,就成为分别智。而这种定中智的最大特点是无色无相——凡是懂佛法的人都知道,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哪有什么声音、光线、图像。所以说,那种见图像、声光的功能和佛教见性开悟没有任何共同点,把世俗的这类特异功能当成佛家的见道开悟,是缺乏佛教知识的表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