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菩萨家
文|远尘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云:“欲生菩萨家,欲得鸠摩罗伽地,欲得不离诸佛,当学般若波罗蜜。”论中对“菩萨家”解释云:“菩萨家者,若于众生中发甚深大悲心,是为生菩萨家。如生王家,无敢轻者,亦不畏饥渴、寒热等,入菩萨道中,生菩萨家亦如是。以佛子故,诸天龙、鬼神,诸圣人等无敢轻者,益加恭敬;不畏恶道,人、天贱处,不畏声闻、辟支佛人、外道论师来沮其心。”论中告诉我们,一个学佛之人应当发愿生菩萨家。所谓生菩萨家就是修行者应当在修行过程中发起无上甚深大悲心。所谓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诸菩萨将众生视为己身,救拔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的情怀。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菩萨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所谓慈悲,就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慈与悲合称为慈悲。菩萨的慈悲是以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痛苦的同心同感状态,因而称为“同体大悲”。又因为菩萨的悲心广大,因而,又称为“无盖大悲”,简称“大慈悲心”。《大智度论》卷二十中对慈悲定义:“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也就是说,慈爱众生并给与安稳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并拔除其苦,称为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又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大般涅槃经》卷十五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也就是说,去除不利于众生的因缘,就是大慈;给予众生无量欢喜安乐就是大悲。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虽然各种经论的解释大同小异,但其与乐拔苦的涵义却是一致的。
与一般的慈悲不同,菩萨的慈悲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悲心。诸菩萨常将众生的苦难视为自己的苦难,以等念怨亲,平等慈悲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当众生遇到苦难时,菩萨感同身受,悲悯众生的痛苦,尽一切可能加以救度。如以慈悲著称的观世音菩萨,处处怜念众生的痛苦,并以有求必应、寻声救苦、随缘示现等善巧方便之法,迅速快捷地救度众生出离苦海。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论述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寻声救苦云:“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经中谈及观音菩萨随缘示现云:“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总之,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即现何种身份为其说法。
仅就以悲智行愿著称的四大菩萨来说,大悲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之心,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行愿度化众生。地藏王菩萨则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救度众生。大智文殊菩萨则手持利剑斩断众生的烦恼,普令众生生起无量智慧。大行普贤菩萨则以十大行愿广度一切有情众生。四大菩萨虽然行愿不同,但都是以大慈大悲之心,广为度化一切有情众生。慈悲心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一个学佛者若无慈悲心,虽然修行,也难以成佛。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云:“菩萨兴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观无量寿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一个修行人,若能在平常生活中发大悲心,就与菩萨之慈悲行愿无异,也就是学菩萨道,修菩萨行,与诸菩萨同为一家人。
欲生菩萨家之人,应当学习菩萨发大悲心和发大愿:从今日开始,不跟随诸恶心,为度脱一切众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道者应当常住菩萨道中,日夜精进修道,无有疲倦。于日日中常于诸佛所供养诸佛,严持戒律,修诸功德,心不懈怠。
修行者还应当学习诸菩萨,对于犯五逆十恶,以及断除善根之人生大慈悲,令入正道,不求恩报。修道者当学菩萨说诚实言,乃至于睡梦中从不妄语。学佛者应当发愿令众生眼见菩萨,即能得慈心三昧。还应当学诸菩萨,令一切法,悉为佛法,无有声闻、辟支佛法、凡夫之法种种差别。修行者当学习菩萨分别一切法,于一切法中,亦不生法相,亦不生非法相。上述种种无量因缘之法,都是发大悲心所能成就,因而都称为生菩萨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