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 November 2022

教的养生思想

文|禅悦

随着现代人生活条的明显改善,人们在忙于工作和事业的同时,更为关注养生。有很多人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寻求健康长寿的秘诀,也有的人试图通过用各种营养品来延年益寿。凡是能够用来养生的方法,几乎都被人们所使用了。与世人重视养生一样,佛教也关注养生,并且有许多关于养生的思想理论。这些养生思想不仅从生理和心理上,而且也从饮食和医药方面提倡人们重视佛教养生。

一、知足最富 · 厚道为友

佛教认为,一个人若想身心健康愉快,首先应当做到少欲知足。只有知足才是幸福安乐之法。如:《佛遗教经》云:“知足之法,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人都有贪嗔痴心,若是贪心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会永不知足。由于不知足,就会贪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给自己带来痛苦与烦恼。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少欲知足了,虽然他并不富足,却仍然能够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他们虽然生活贫穷,却是一个内心富裕之人。

一个人不仅要少欲知足,而且在与人交友时应当厚道待人。《法句经·泥洹品》云:“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经中指出,在与人交友时,应当宽厚待人,多为他人着想,不能处处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在我们与人交往时,你的品格如何,对人是否真诚,别人通过一两次的交往就能够看得一清。那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的人;那种巧言令色,伪善待人的人,很快就会被人疏远。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针对世道的混乱,人心的不古,指出朋友之间相交,不能有贫富贵贱之分,也不 应有聪明愚笨的分别,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应同等对待。对朋友必须以诚相待,不得算计别人是否用得着。印光法师这种以平等和真诚心待人的主张,应当成为现代人交友的准则。看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交友时一事当前,先替自己考虑。当别人对自己有用时,会想方设法与人套近乎,拉关系;当人没有利用价值时,则会过河拆桥,一脚踢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印光法师的交友准则来交友,世间那种生死之交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二、身心安乐 · 息诸烦恼

一个人若想健康长寿,应当做到身心安乐,息诸妄想。一个人过得是否幸福安乐,并不一定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更重要的在于你的身心是否安乐。假使一个人心态平和,知足常乐,虽然他的条并不优越,但他们却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能够做到身安心安。即便是遇到一些不快乐的事情,他们也能迅速灭除遇到的各种烦恼妄想,化烦恼为菩提。如《大宝积经·菩萨藏会》云:“菩萨由身安故,获得心安。由心安故,息诸烦恼,远离一切所有盖障,于所缘境其心安住,如是便入于三摩地。舍利子,若诸菩萨成就此者,是则名为安觉分法。”

经文指出,对于尚未能得到身心安乐的人,应当修诸禅定,消除遇到的烦恼妄想,达到身心安乐自在。其实,人心本来安乐,人之所以感到心不安,是因为众生有很多烦恼妄想。烦恼本来没有,只因众生心向外求,导致众生过得烦恼重重,一旦去除了妄想执著,则智慧自然现前,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了。

三、多行劳役 · 少恋优乐

简单纯朴的生活,适当的体力劳动,远离奢华娱乐,是一个人能够少病少恼,身心自在的最好方式。《华严经》卷十一云:“从四大身,能生四病:所谓身病、心病、客病及俱有病。……如是众病,贫贱人少,多劳役故,富贵人多,过优乐故。”人的疾病可分为身病与心病,各种疾病归结起来无非是这两种疾病。疾病不仅给人带来痛苦,还影响人的健康,严重的疾病甚至还有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佛教认为,使人远离疾病的最好方法是多参加体力劳动,远离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经中认为,在现世社会中,贫穷之人的疾病相对较少,原因是他们多行劳役的缘故。有很多富贵之人,由于生活条相对优越,他们常常四体不勤,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还经常出入各种高档消费娱乐场所,过着没有规律的奢侈生活。过于优越享乐的生活,常常会使富人消磨意志,无所事事,从而引起身心的疾病。

历代的高僧大德都劝勉修行人要热爱劳动。他们一致主张丛林要农禅并重,自食其力。百丈怀海禅师因践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理念而备受后人推崇。印光大师一生不用侍者,衣自己洗,房间的卫生都是自己亲手打扫。每当有弟子要代劳时,法师都以折损福报为由而拒绝。

劳动是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基础,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开发智慧,拓展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远离空虚和无聊。劳动中还蕴藏着无数的成功机会, 使人可以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体现自身的价值。是养生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饮食知量 · 诸病不生

古往今来的养生专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类的很多疾病都与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禽流感、疯牛病等各类与饮食有关的疾病,严重地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从饮食上着手,推动饮食与健康关系研究,将是促进人类养生的重要方式。对于饮食与养生的关系,佛教诸多经论都有论述。如《别译杂阿含经》卷四云:“夫人常当自忆念,若得饮食应知量,身体轻便受苦少,正得消化护命长。”佛教认为,饮食知量是一个人身心安乐,长命百岁的重要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整天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玉液琼浆,而且他们常常饮食无度。长期的暴饮暴食,引发了多种富贵病。

佛教认为,对于饮食应当均衡摄入,不可偏食,而且饮食应当有规律,每餐应当知量而食,不可暴饮暴食。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民谚也说:“要想身体好,吃饭八分饱”。对于饮食不仅要知量知足,而且还应当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气力大小,时节寒热,天气情况,以及体力劳动强度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食量。如《华严经》卷十一云:“如是诸病,从宿食生,若诸众生能于饮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气 力强弱、时节寒热、风雨燥湿、身之劳役,应自审察,无失其宜,能令众病无因得起。”只有经常审察自己对于饮食的需要,食用适宜适量的饮食,才能真正做到有益身体健康,远离各种疾病的困扰。

五、亲近医药 · 不怀忧愁

人吃五谷杂粮,无论你如何注意,疾病也在所难免。当我们遇到疾病时,应当及时进行医治,早日去除疾病。在医治疾病的同时,应当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可心怀忧愁,延长疾病的治疗。如《增一阿含经》卷十四云:“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经中指出,为保持健康的身体,对于饮食应当根据营养的搭配而有所选择,还应当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当人生病时,要对症下药及时治疗,则可避免疾病的恶化。古代出家人的四事供养(衣服、饮食、汤药、卧具)中的汤药,即是为治疗僧人遇到疾病而准备的。对于佛教信徒而言,生病要求医,但不可乱求医。近年来,有很多重病的人因为听信巫婆神汉的谣言,按照他们所说的方法疗病,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实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对于病人来说,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对于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很多时候,心态决定命运,对于那些生病的人来说,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特别是对于那些身患重病的人,他们本来就知道治愈的希望十分渺茫,如果心情忧郁,压力太大,反而会加重病情。若是能看透人生无常,以平常心来对待疾病,往往会有奇迹发生。因此,作为病人,无论疾病大小,都应当心情乐观,坦然面对,不怨天不尤人。另外,对于我们身边的病人,我们应当去探视,并加以善言安慰,不仅是我们求取福报的方式,对病人的恢复也将起到鼓舞作用。

以上所论述的佛教养生观念,分别从身心、饮食、疗病等多方面加以解说。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严格按照这些养生要求去做,相信一定能够身心康乐,却病延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