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六度波罗蜜
文|刘恺醍
有人说,佛法就是三藏十部的典籍,而那些深深镌刻在贝叶上的文字离我们好远。其实不然,生活中处处都是修佛的道场,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正是这个道理。
就以六度波罗蜜来说,如果用心去发现,就会感受到原来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般若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美国一家咖啡店里,人们可以事先为穷苦的人付钱买上一杯咖啡,务生会把写有“一杯咖啡”的纸条贴在墙上,等待无力支付的人来免费享用咖啡时取下。这一张纸条换取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有满满的爱与温暖。而墙上贴着的咖啡,不正是人们慈悲的布施吗?
“五戒十善”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努力受持的,尽管很难,但若坚定不 退,未必做不到。就拿茹素来讲,我认识一个姐姐,她是虔诚的佛教徒,自从信奉佛法就坚持严格的素食,即使在坐月期间也是如此。后来因为母乳不足,直接影响了宝宝的健康,周围的亲戚朋友们都劝她应该摄取足够的动物蛋白。姐姐很为难,虽然最终没有敌过为人母的那份心疼,破例每天吃一个鸡蛋,但她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而且出月后,姐姐为了这事在佛前忏悔了很久。这就是一个在家居士的持戒。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如果说宠而不骄很难做到的话,那么“忍辱”更是难上加难。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作为一国之君的勾践忍受奇耻大辱,亲自侍候吴王夫差,并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奋发图强,书写了“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像越王那样忍辱复国,但我们要学习那种“忍辱精神”,以忍辱度嗔心,种下慈悲的种子。
陆游在一首诗中写到:何以善吾生,念念思无邪。要想有此境界,非精进不能达也。我曾去普觉寺试听过一堂居士佛学班的课程。课程有浅、中、深三个班,分别在每周一、二、三开课。虽然不是周末,又在晚上,但教室里仍然挤满了很多渴望闻思佛法的人。闲谈间,我了解到有很多人同时参加了三个班,就是为了多多积累修学的知识,不愿浪费一分一秒。课堂上的居士们,从花样少年到白发长者,所有人都全神贯注,没有丝毫懈怠。因为大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对佛法的精进修学。
看到网上有一篇上师写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说我们应该训练自己有张“ 禅定”的嘴巴。文章讲,现在人缺乏定力,特别是嘴巴。因为人们几乎每天都在造口业:两舌、绮语、恶口、妄语,而且很多人都已经养成了习惯。所以希望大 家能培养自己的定力,坚持说正语,慢慢养成善护身口意的习惯。
上师还说,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一事情,就是禅定。因此,如果我们能在这个物质、浮躁的社会中,时刻观照自己、收摄乱心、保持清净,而不随波逐流, 这就是进入修行禅定的状态了。
信息社会,如何在林林总总的庞大信息库中取其精华?时代更替,伴随着各种新鲜事物的入侵,有很多人中意猎奇,可怎样避免不落偏见呢?就以学佛来讲,渐渐发现去寺院听经诵经、修学正法、短期出家的人越来越多,我觉得他们都是有智慧的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佛法深奥、经藏难懂,若单靠自学,免不了出现错解和误读,若因此而入邪见更是追悔莫及。而且佛教发展至今,多少会顺应时 代、与时俱进,效法出家人、亲近善知识,不仅能见贤思齐,还能建立正知见。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智慧吗?
有一句话讲:遍地皆佛性,寻常最是禅。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会发现,万花丛中,处处道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