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必须感念四种恩德
多识仁波切
佛教教义和思想道德戒律,我把它归纳为八个字:“无私无我”——没有私心,自己的心目中不是为了自己;“慈悲利众”,对众生奉献爱心、利益众生。
“无私无我,慈悲利众”这八个字就全部概括了佛教教义。人人遵守这样的教义,就是社会和谐非常有利的一个条件。
现在我们信仰佛教的人多,懂得佛教教义的人少,遵守佛教教义、戒律的人更少,所以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僧人的观念也应该改变,随着时代而变化,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开展一些慈善事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还说到四种恩,人应该感念的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现在来说,国王就是政府,我们佛教徒要报这个恩,他们提供了我们生存的条件,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好处,报这个恩。国家对我们的好处,政府对我们的好处,我们处处要感恩,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没有国家提供的这些条件,你能有现代化的生活吗?你们看有些弱小国家、贫穷国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而我们现在起码可以丰衣足食,最低的条件我们起码都有饭吃,应该知足了。作为我们信佛的人应该讲良心,不要给国家找麻烦。
三宝恩,三宝就是我们的佛、法、僧。佛是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的;法是我们的道路、思想;僧是同修,同一条道路的朋友。佛法僧里面的僧人,在汉地有许多人理解错了,三宝里面的僧,指的是见道以上的僧人,叫做“圣僧”,并不是我们一般穿僧衣的僧人。由于把三宝理解错了,汉地的很多人产生疑惑,说我们要供养三宝啊,但看了那些僧人的行为,我们怎么能起敬仰的心?我说你们错了,三宝里面的“僧”本来就不是这些僧人,他们是高层次的、修成了的僧人,才能算得上“三宝”里面的“僧宝”。并不是象现在这样,穿上袈裟、穿上僧服,认为高人一等。我们寺院僧人的形象要确确实实象一个佛教弟子,象一个传播佛教思想的人,通过我们的道德行为来影响群众,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否则的话,在佛教信众里,逐步失去了对僧人信仰的话,佛教的信仰也就消失了,没有这个信仰了。
佛教的伦理道德从来没有要求人们去“接受神的爱和恩赐,服从神佛意志”。在佛教中众生是第一位的。因为佛教认为,个人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为众生的利乐服务,没有足够利众功德的人永远也成不了佛(《现观庄严论》)。
中观大师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产生一个利众的念头,功德胜过供养诸佛,何况投身于利众的事业。”“佛最关心的是众生的幸福,因此,帮助苦难中的众生,是对佛的最好的恭敬。”所以要报答众生恩。
最后是父母恩,无论是胎生或卵生,只要投生就有父母亲,全体生命轮流做过自己父母的次数何止一两次?但由于知识障的原因,只是隔世的母子互相不认识而已,现在自己周围的人甚至仇敌也不能排除曾经是自己父母亲的可能性。
父母对子女的恩爱,是任何一种恩爱都无法相比的,特别是母亲对子女的恩爱,就其深厚、真诚、无私、永久不变程度来讲都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母爱不但人类,就连动物都是一样的,我们了解一下动物世界就会发现这种本能的母爱。
怀孕对母亲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摧残,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一怀孕生育就如害重病,变得苍老憔悴,生育时的痛苦更不待说,有的甚至把生命断送在血泊中。但由于伟大的母爱,她把生死痛苦置之度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换取子女的生命。孩子一生下来“哇”的一声叫唤,给母亲能带来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在这刹那之间,她会把自己生育过程中的痛苦忘得干干净净。因此在佛教修菩提心七因果中,首先就要知母感恩。对父母生不起感恩的人,是无法生起菩提心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