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3 April 2019

修学佛法的次第与方法

文|悟贤

学佛之人修学佛法需要遵循一定的次第,掌握正确的修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修行效果。一个学佛者从初学佛法到证道成佛,要经过信、解、行、证四个修学过程。修学者首先必须要信乐佛法,然后进一步了解佛法,进而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法,最终通过修行实践证悟圣果,成就佛道。信、解、行、证四个过程是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修学者只有从初级阶段逐层深入才能进入到修学的高级阶段,最终成就佛道。 

一、深信 

信是学佛的前提和基础,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首先要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学佛者要具足正信,只有在正信的基础上,修行才不会偏离正道。《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华严经·贤首品》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 信是一切功德之母,信能够增长善法,断除众生疑惑。因此,我们修学佛法,首先要对佛法有信心。《华严经》中说:“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也就是说佛弟子在听闻经教之后才能通达教理,除去对佛法的疑惑,从而对佛法产生正信。 

要建立对佛法的正信,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判断一些说教是不是正道。佛教判断一种教说是否正确, 要看是否符合“三法印”的原则,即是否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符合“三法印”所说的道理,就是正法,我们应当相信;不符合“三法印”所说的道理,就是邪法,我们应当抵制。 

对学佛者来说,首先要树立正信。信佛法僧三宝是自己的皈依之处。皈依三宝,就是将三宝作为我们树立正信的对象与核心,我们才能保持正确的信仰。三宝中的佛宝是我们的导师,佛教的教主;法宝是佛所的一切言教;僧宝指弘扬佛法的贤圣僧和凡夫僧。众生有很多烦恼毛病,就像一个病人。佛就像一个大医王,根据众生的疾病应病与药。佛说的法就像药方,众生有什么病佛就开什么药方加以对治。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正是针对众生的不同性而讲说。每个众生只有运用适合自己的法门来修学,才能达到明心见性。因此,众生不仅要信佛, 也要信佛所说的法。 

不同的宗派信的内涵有不同。比如修学净土法门的信主要有四种。一是信释迦如来已经三觉圆满,四智洞明,经常根据众生根性,讲说念佛法门。二是要信西方极乐世界是由弥陀如来在因地中以大悲心,发大宏愿,勤修六度万行,功德庄严之所成就。极乐世界是确实存在的,并不是想象的。三是要信东南西北上下等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功德。历代贤圣弘扬净土法门,为修行捷径中的捷径。古圣先贤人人提倡净土法门,劝人往生是真实的,不是骗人的。四是信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是众生恶业之所感召。极乐世界清净自在,是众生净业之所成就。我们通过念佛,可以清净身口意三业,积聚净土因缘。净业成就,就能往生净土。 

修净土法门的人,如果具有这四种深信,即便有人说劝说信仰及修学其他法门。修学者也终不为所动,坚持修学净土法门。 

二、正解 

对佛法生信只是修学的第一步,在信的基础上, 还应对佛教教理生起正确的理解。我们在读诵每一部经典之前,都要恭敬合掌念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所说的微妙法门,是指导修行者学佛修行的法宝。理解经典教义是为了掌握佛教修行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修行实践。佛陀住世时,为了适应不同众生的根性,讲说了八万四千多种修学法门。每一种修学法门不仅有所依据的修学经典,还有完整的修学理论。修学不同法门的人,在阅读经典,听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的同时,还应当深入了解这一法门的教义,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这种修学法门的修行理论,为以后更好地从事修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佛者不仅要熟练地读诵经典,还应当学习和领会一部经典的要义所在,然后依照经典所说如法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如果一个修行者不明白教理而去修行实践,他就无法掌握正确的修学方法,也不知道自己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没有教理指导下的盲修瞎炼,不仅于修行无益,有的还会走火入魔。因此,理解经典对一个人的修学至关重要。 

学习佛教教理的途径可以是探究经典深意,也可以通过亲近善知识,在善知识的开示引导下加深对教理的理解。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为了掌握学菩萨道,修菩萨行的方法,遂发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长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罗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他所参访的每一位善知识都向他开示一种学菩萨道,修菩萨行的方法。

善财童子对每一种修学方法都依教奉行,如法修行,终于获证善果。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理解和掌握修学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善财童子从善知识处学习和正确理解佛教教理的过程。 

当我们对佛教教理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应当深入经藏,广泛阅读各种佛教经典。经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教经律论三藏,都是佛陀及古圣先贤的著作论典,这些都是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要研读和理解的。 

在研读经典的同时,要加以如理思维,将佛经教理转化为自己真正理解和能够把握的修学理论指南。如果不能将教理知识转化为自己修学指导,纵然对经典博闻强记,也不过是知解宗徒,无法开启自己的智慧。这即“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对所学的经典深入思维,明确体验其中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在研读众多经典的基础上,最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来修学,即所谓的一门深入。 

三、正行 

民间俗谚说:“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我们学习佛教教理也是如此,对教理教义如法理解之后,就应当用于指导日常修学实践。如果一个人虽然通达教理,说得天花乱坠,却不能如法修行,那么,他所学的佛法教理也不过是不播种的耕地,终将一无所获。《楞严经》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懂得很多教理,但不用于修行实践,就与不懂教理是一样的。就像一个人整天说吃饭,而不亲自饮食,最终还是肚子空空。 

理解教理教义,并运用佛教理论指导修学实践,这就是佛教的解行并重。当一个修行者将自己所掌握的教理知识用于指导修行实践时,修行才会少走弯路,取得最理想的修行效果。 

佛教有不同的宗派和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不同根性的人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修学法门。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乘修六度万行。就不同的宗派来说,净土宗以一心念佛为修学法要,禅宗以参禅见性为修学要务,华严宗则以经教为旨归。但不论那种修行方式,都以勇猛精进作为修行动力,做到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同修并进。 

当学佛者对教理都有深入理解之后,就等于掌握了明心见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做到看破、放下,让自己妄念不生,心存正念。这种从修学理论到修行实践的转变过程,就是正行。 

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修行实践方法。比如说修净土法门。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修学法门,而且修净土法门的方法简便易行,只要我们抱定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地念下去,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能妄念消除,正念现前,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了世界。净土法门虽然有众多殊胜之处,但只有依照教义去实践,才能得到修行的真实利益。 

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时,与刘遗民等百余同道创立白莲社,专以净土念佛为修行法门,共期往生西方净土,三十余年未曾出山。他提倡和修行净土念佛法门影响很大,接引了一大批信众加入白莲社修行念佛法门。 

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出家后先修习《无量寿经》十六种观想。后专精念佛,遂得念佛三昧,曾在定中见西方极乐净土的庄严。善导大师后来到长安光明寺,一心弘扬净土法门,日常合掌静坐,一心念佛,直至身疲力竭方休。善导大师还以信众的供养金书写十万卷《阿弥陀经》,以及净土变相三百多幅。信众都仰慕善导大师的德行,有人持诵《阿弥陀经》十万遍至三十万遍的,也有日课念佛名号一万遍乃至十万遍的,也有得念佛三昧而往生净土的,善导大师被信众称为“弥陀化身”。 

像慧远大师、善导大师等高僧带领弟子带领弟子专修念佛法门,这就是净土宗的修行实践。 

四、证果 

证果是信解行证四个过程中的最后一步,也是修道者追求的终极目标。所谓证,就是要证果或证悟。当学佛者修学功德圆满就是证果了。众生从凡夫修到四果阿罗汉,属于小乘的证果。小乘的修行所证得的果位分为四种,初果为须陀洹、二果为斯陀含、三果为阿那含、四果为阿罗汉。大乘修行六度四摄证得菩萨果位,菩萨乘再修到无上正等正觉能够成就佛果。从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 

不同的宗派对于证果的理解有不同。禅宗修行者以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为现世修行证悟的最高境界。净土宗则以命终往生西方为究竟旨归。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原本是岭南一介樵夫,一次卖柴时因听人读诵《金刚经》而有所悟。在别人的引导下,他北上湖北黄梅亲近五祖弘忍禅师。弘忍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獠,若为堪作佛?”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见其言语中流露着智慧,本想再与他言语,见徒众都在左右,于是让他跟随大众一起劳作。指派他到后院中从事破柴踏碓工作。 

惠能在后院中劳作八个月之后,一次因听寺僧念诵神秀所作的“身是菩提树”偈颂,认为没有见性,于是口诵:“菩提本无树”偈语引起大众刮目相看。 弘忍本知惠能已经悟道,一次,到他到后院中探视惠能。见面便问:“米熟也未?”惠能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弘忍遂以拄杖捣碓三下,惠能会意,便于三更时分到弘忍丈室中。弘忍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惠能虽然不识文字,但却有很高的悟性,对禅法有自己的深入的悟解。在经过八个月的劳作之后和参究之后,最终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达到了禅宗所说的最高悟境。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出家后,一次在武昌莲溪寺晒经时阅读到一本《龙舒净土文》,深为净土法门吸引,从此发愿专修净土法门。印光法师一边闭关阅藏,一边研究净土经典。平常以持名念佛为日课,深得念佛三昧之旨。法师常以书信作为弘扬佛法的工具,一生中回答弟子关于净土的问题不计其数,被结集为《印光法师文钞》流传于世。 

印光法师一生精进念佛,在临终前几天预知时至。法师在抓紧时间安排好灵岩山寺的日常工作,以及扶持妙真和尚升座之后,于1940年农历十一月初四凌晨五时左右,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西方。 

信、解、行、证是我们修学佛法必经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我们末法时代的修行者来说,只有对佛教教法信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修行实践,从而最终成就道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