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4 February 2019

慈悲喜舍的现代意义

文|思齐

佛教主张“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济世的思想。佛教的这种“慈悲喜舍”的思想告诉我们,作为学佛之人,应当悲悯众生的痛苦,尽自己的能力救度众生出离苦海。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慈是第一位的。慈是主动去关爱或怜悯他人,使他们活得快乐。佛门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发自内心的情怀,与世间的爱不同,完全超越世间的一切烦恼。具有慈心的人,希望一切众生都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

悲是拔苦,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佛经上常说苦海众生常被各种痛苦烦恼所缠绕,不得自由。因此,诸佛菩萨常常发大慈大悲之心,希望救拔众生出离苦海。这种悲心不仅是对众生怜悯与关怀,更是以行动来救拔处于痛苦中的众生。

在现代社会,很多寺院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来建立形式多样的慈善机构。比如建立慈善基金会,扶贫助学,设立孤儿院与养老机构、举办义学等。

不仅对人物质方面的帮助是慈悲济世的表现,遇到老病之人,给予热情的关照与呵护也是一种慈悲。当别人的情绪十分悲观时,我们若能给人以温暖的话语,使人从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重新生起生活的信心,也是一种慈悲。凡是能帮助人们远离或减少痛苦的事业都可以积极地去做。通过这样的行为,不仅能使人感受到学佛人的慈悲和关爱,而且也会更加尊崇佛教。

“慈悲喜舍”中的喜即欢喜、随喜、恭敬、赞叹,就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与福德。有随喜之心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对他人的嫉妒与不满。在我们周围常有很多人在长相、才能、学识等方面胜于我们。对于这些胜于我们的人,有的人不是为他们优于自己而高兴赞叹,相反,他们对人存有妒忌之心,甚至会想法加害别人,以消除自己的嫉妒。而喜无量心就是让我们因众生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即便是冤家敌人,如果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心怀喜无量心的人,当看见别人做善事,他们会随喜赞叹;不但使做善事的人心生欢喜,自己也获随喜功德的利益。看见有人学习佛法,要随喜恭敬。学佛将来必定成佛,可以脱离轮回,免除生老病死苦,这是人生一件最大的要事,最应该赞叹随喜。我们看到任何人得到快乐,要时时随喜,保持一种 愉悦的心情。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让人欢喜,或者为别人取得成就而欢喜,就应当对人说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谚云:“好言一句三冬暖。”菩萨依众生之根性,善言慰喻,使其充满信心与欢喜,藉由爱语与众生结善缘,再进一步使其欢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而作为现代出家人,在与人相处时,若能够让众生 因为有你而心生欢喜,我们自然能够在人的心中有良好的形象。

舍是平等心,舍弃我执我慢,等视自他的平等心,及舍弃财物等的布施心,舍弃自心过度的爱憎及烦恼的平等心。舍,是没有执着、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及任何事情的心境。平等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偏爱和执着的功德心。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起一点儿憎爱执着。做了好事不记在心里是舍;做了不如法的事,忏悔以后不再放在心里是舍;布施时不执着功德,三轮体空是舍。把慈悲喜舍的功德通通舍掉,不执着,那才是真舍。对众生没有贪嗔痴的心,平等对待,那就是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

舍能使人远离贪心,作为一种乐善好施的行为,舍从表面看是自己财物受到了损失,但是你却不仅为自己求得了功德,而且还会受到受施者的尊重与感激,使你感觉到心灵的富足,有时还能够使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回报。

慈悲喜舍不仅是诸佛菩萨化导众生时具有的四种心,也是一个修行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如果我们都具有这四种心,我们不仅能够悲悯他人的痛苦与不幸,也能够为他人取得荣誉而欢喜。同时,我们还能够尽己所能解决别人的困难,让人过得欢喜幸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