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4 June 2018

略说三聚净戒

文|张家提

三聚净戒是大乘菩萨戒法,简称为三聚戒。“聚”为种类之意。三聚净戒,清净无垢,含摄一切大乘戒法,圆融无碍。

㈠ 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为断除一切恶业,广修诸种律仪的戒法。摄律仪戒是七众弟子都要受持的戒规,根据在家众与出家众的不同,摄律仪戒分为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等不同戒条。五戒是所有佛弟子都必须持守的戒条。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条。不杀生即不杀害有情众生的生命;不偷盗即不私自将他人之财物据为己有;不邪淫即不与配偶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不正当的关系;不妄语即不谎言欺人;不饮酒即不饮用酒精类使人神智昏迷的饮品。五戒是基础,佛教各种戒条都是从五戒中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没有五戒也就没有佛教各种戒条的产生。

八戒又称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于特定的日子应当持守的戒条。“八”指八种戒;“关”即“闭”的意思;“戒”则是防非止恶之意。在家居士若能持守八戒,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同时可以关闭恶道之门。名为八戒,其实只有前七条是戒,最后一条“不非时食”为斋,合起来称为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华鬘着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和不非时食。

十戒是沙弥和沙弥尼必须持守的戒条。十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不涂饰戒”主要对沙弥尼来说的,即不能涂饰各种化妆品。“不歌舞及旁听”是指不参加歌舞等娱乐活动,也不到娱乐场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指不坐卧既高且广的大床,以免贪图睡眠。“不非时食”,指不在午后至第二天明相出现之前进食。

佛教认为,早上诸天进食,中午诸佛菩萨食,下午畜生食,晚上饿鬼食。佛子之所以“不非时食”,是为了慈悲畜生、饿鬼,以免自己在下午、晚上动碗筷,而饿鬼、畜生听闻碗筷之声,心生嗔恨。“不捉持金银财宝”,是为了防止增长贪心。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之所称为“具足戒”,是因为比丘戒、比丘尼戒与沙弥、沙弥尼所受的十戒相比,戒品具足,因而称为具足戒。按照戒律规定,比丘、比丘尼若能受持具足戒,就取得了比丘、比丘尼的资格。在具足戒中,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

㈡ 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指从身口意三业积极修一切善法,以回向无上菩提。与摄律仪戒单纯的止恶不同,摄善法戒则是积极修善。摄善法是在受持律仪戒的基础上,进一步常行精进,心不放逸,收摄自己的根门,广行六度四摄,以慈悲喜舍来度化众生。若在修行过程中,发现自己有违犯律仪的过错,要及时如法加以忏悔,从而令善法不断增长。

在受持摄善法戒时,应当以“四正勤”的修行方法来令善法增长。四正勤,即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除此,学佛者还应当修习闻思修三慧——听闻佛法、阅读经典,如理思维,广修诸种善业,从而生发无漏智慧。

作为摄善法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子还当广修六度四摄的菩萨行。六度即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四摄法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㈢ 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戒,是指以慈悲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饶益有情包括教化一切众生,同时施与众生各种利益使众生快乐幸福。此中方式有多种,如恒顺众生,广行布施等常用的方式。之外,修四无量心,也是佛子饶益有情众生的重要方式。四无量心是菩萨利益众生之广大心,即慈悲喜舍。由于众生无量,因而菩萨慈悲之心也无量。

慈无量心,即能给予众生欢乐之心。慈是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快乐。主动去关爱或怜悯所有的人乃至一切生物,使他们获得快乐,就是慈的最明显表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发自内心的情怀,完全超越世间的一切烦恼。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并不关心别人。修习慈无量心则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

悲无量心,即抜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世间众生常被各种痛苦烦恼所束缚,因而不得自由。因此,诸佛菩萨发大慈大悲之心,希望救拔众生出离苦海。这种悲心不仅是对众生的怜悯与关怀,更是以行动来救拔处于痛苦中的众生。具有悲心的修行者,通常会忽略自己的痛苦,一心救拔他人的痛苦。

从为善去恶的伦理行为看,慈以劝导人行善为追求,悲以劝诫人去恶为追求。众善奉行,是大慈,劝善;诸恶莫作,是大悲,诫恶。从慈悲指向的佛教伦理的美德看,慈是仁爱之德,悲是同情之德。慈悲扩展至无限,名大慈大悲。

喜无量心,就是随喜赞叹他人的成就与福德。随喜之心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对他人的嫉妒与不满。具有“喜无量心”的人,则会因众生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即便是冤家对头,如果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心怀喜无量心的人,当看见别人做善事,他们也会随喜赞叹;不但使做善事的人心生欢喜,自己也能获随喜的功德利益。我们看到任何人得到快乐,要时时随喜,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舍无量心,即舍弃我执我慢,等视自他的平等心,及舍弃财物等的布施心,舍弃自心过度的爱憎及烦恼的平等心。舍,是没有执着、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及任何事情的心境。平等的态度是其特相,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偏爱和执着的功德心。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起一点儿憎爱执着。做了好事不记在心里是舍;做了不如法的事,忏悔以后不再放在心里是舍;布施时不执着功德,三轮体空是舍。把慈悲喜舍的功德通通舍掉,不执着,那才是真舍。对众生没有贪嗔痴的心,平等对待,那就是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

舍能使人远离贪心,作为一种乐善好施的行为,舍从表面看是自己财物受到了损失,但是你却不仅为自己求得了功德,而且还会受到受施者的尊重与感激,使你感觉到心灵的富足,有时还能够使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在三聚净戒中, 摄律仪戒和摄善法戒属于自利,饶益有情戒属于利他。若佛子能如法修持三聚净戒,则是在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