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格言解读
文|远尘
《六祖坛经》是中国惟一一部被称为佛经的经典。本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历代高僧和禅宗研究专家的高度重视。经中所反映的禅的顿悟思想,不仅是六祖惠能大师对中国禅宗所做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禅宗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六祖坛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禅宗爱好者喜爱的重要原因,是经中有很多蕴含深刻佛理和人生哲理的佛教格言。这些格言常以简短的语句,阐释深刻的佛理,给人劝诫和启迪。
一、欲学无上菩提 - 不得轻于初学
在学佛证悟过程中,不要轻视初学佛法的人。初学佛的人如果勇猛精进,修行就能取得很大成就。这两句格言出自“行由品”,讲述弘忍禅师召集弟子,令每人各作一偈,如果哪个的偈语能够见性,就将衣钵传付给他,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禅师没有认可此偈,但让大众背诵,说依照此偈修行能得大利益。
惠能因不识字,于是便请一位名叫张日用的人,为自己读诵神秀偈语。惠能听后便说:“我也有一偈,请为我书写。”张日用说:“你不识字也能作偈,实在少见。”惠能回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惠能以“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之语,告诉张日用等人,自己虽然不识字,但并不等于没有修行心得。一个最下等的人,往往有最上等人的智慧;而一个最上等的人,往往会有失去智慧的时候。如果轻视别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罪过。
佛陀住世时,曾经常告诫弟子修行不可轻视初学之人。初学之人若修行勇猛,会有不可估量的修行成果。佛陀还常以“沙弥虽小不可轻”,既劝初学者精进用功,也警示修行多年的老修行不要轻视初学者。
二、如人饮水 - 冷暖自知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甘苦。格言出自“行由品”,讲述惠能接法南行后,惠明追赶惠能,想夺回衣钵。当他赶上后,惠能便将衣钵放置石上说:“此衣为信物,怎么能以武力争夺呢!”惠明去取衣钵,却怎么也提掇不动。无奈便对惠能说:“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说:“你既然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不生一念,我为你说法。”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听后,当下大悟说:“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指惠明认为自己证悟的深浅,只有他自己知道。
此后这句话便成为佛门和俗世中最为流行的格言。不仅修行人在描述修行感悟时会说这句话,俗世中人在讲述自己做某种事情的艰辛时,也通常以这句格言描述自己的感悟。
三、凡夫即佛 - 烦恼即菩提
凡夫与佛本为一体,只是由于一念迷悟的不同而已。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则是尚没有觉悟的未来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一念悟,则众生即佛。为了令众生明了“凡夫即佛”的道理,惠能进一步说:“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明白了“凡夫即佛”,则“烦恼即菩提”更容易明了。众生之所以不能觉悟,就是因为被贪嗔痴等烦恼所缚,若能断尽烦恼,化烦恼为菩提,则就转凡成圣了。与“凡夫即佛”一样,烦恼即是将来的菩提。
格言出自“般若品”,惠能告诉弟子,“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当一个凡夫能够由迷转悟,他就会开佛知见,即为佛。由凡夫到成佛的过程,其实就是化烦恼为菩提的过程。
四、诸佛妙理 - 非关文字
禅宗在惠能之后,特别注重“道由心悟”,而批评一味执著经教文字的修行方法。格言出自“机缘品”,讲述惠能从黄梅得法后,来到韶州曹候村,得到儒士刘志略的礼遇。刘志略的姑妈无尽藏比丘尼,经常读诵《大涅槃经》,惠能听她读经,便知经文妙义,并为她解说。无尽藏比丘尼就拿经文让惠能解说经义。惠能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说:“字尚不识,焉能会义?”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对惠能的回答至为赞叹,并向乡里人宣传德行,请大众广修供养。
佛法妙理,在于自心觉悟,并非学习经典文字所能顿悟。佛在《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陀将经教比喻为渡人过河的船,一旦将众生渡过河后,船就失去了作用。而经典也是如此,不过是引导钝根人开悟的工具,一旦众生都悟道成佛,经教这种工具也就失去了作用。惠能禅师正是继承了佛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指出若见性之人,当下即能悟道,若是思量拟议,或者学习经教寻求悟道,就会与道相去甚远。因而,惠能主张观心悟道,反对执著经教文字。
五、佛门广大 - 冤亲平等
佛门慈悲广大,不论是与自己有亲缘或有仇怨的众生,都同样慈悲对待。格言出自“付嘱品”,讲述有韩国僧人偷盗惠能肉身回国供奉被抓,令韬法师云:“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太守叹曰:“始知佛门广大。”于是将偷盗者释放。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尤其是对于与自己有仇怨的人,也应当不念旧恶,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加以关爱。《佛说八大人觉经》云:“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佛门广大,冤亲平等”正是对佛教慈悲宽容本怀的阐释和实践。作为学佛之人,更应当深入领会,以冤亲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