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November 2016

学佛当发大乘心

宏船长老

学佛最初阶段,在净心正行。盖心为一身之主,心见义勇为则行亦随之而净,心正则行亦必随之而正。若心染污,则行为亦必随之而污染:譬如心慕虚荣,则行为亦趋奢靡夸浮,甚而放僻邪奢等恶习,染此乃必然之理。是故佛法设有种种方便法门,无非在制服一切妄心、妄念、妄想,使学人之心猿意马不胡乱向外奔驰。故学佛第一:要有正念,正念相续,心便清净。佛法最注重保持正念,因为世上许多滔天大祸,常起于一念之差。第二:要有正信,正信乃以佛所说之正法为所依止。依正法为努力进修的目标,那便叫做有正知正见。既是有正确的见解与目标。如是方不致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或好高骛远,或捏怪炫奇,作误人欺世的种种举措。此为学佛的初阶之要着。其所以别于一般流俗者,乃以有种出尘拔俗之见地为可贵。否则昏昏馈馈,虚耗一生,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在佛法称之为可怜悯者!

其次;学佛并不是独善其身,不可效法小乘人之见,只顾自己,不理别人。应该在初步基础稳定之后,再要脚步实地,发大乘心。大乘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简单来说,是不但要增长自己的智慧达到圆满的地步,同时还要把这活泼圆融的智慧运用起来,表现在行为方面,作诸福利事业,利益一切大众,不论是精神的领域或特质的给养。发这种大乘心,就好比一艘巨大的慈航,在那万顷波涛汹涌的黑夜,不惧风险,高举探海灯向黑暗中照射,搜寻万千浮沉中待援的罹难者——浮沉中的众生。《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不论胎、卵、湿、化等四大类别的生物,名之曰:四生。佛陀都要想尽办法,使其能够解除在那辗转变易或分段生死的苦轮之中,渐渐升华最高智慧,识性清净的境界。且在佛陀的想念中,完全没有存着一种:“我是能度的人,而彼等众生是为我所度者”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观念。所以说:“如是灭度无量无边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可见佛陀是如何彻底的平等看待一切众生,而其心量又是如何的广大无限!像这样坦坦荡荡的广大心量,才会做大事业、成大功德,那就是发大乘心的及致。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就是这个道理。

四生的类别;谓:胎以情有。卵以想生。(如鱼之比目,母鸡之孜孜不息的孵雏。)湿以气合。(由寒热之气和合而生,如昆虫之依湿而受形者。)化以利应。(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皆由化生而致。据佛典云:劫初之人,男女未分,皆为化生。其后因发情欲,始有男女异性之分。)至于胎生,因情而有,一切动物,莫不皆然。盖情包括色情、爱情、感情、范围最广。而人类在胎生中,称为万物之灵。则有胎内五位及胎外五位之分。胎内五位,说明生育之次第,胎外之五位,记录生命之历程。胎内五位:(1) 羯罗蓝位:译曰和合成秽杂,或凝滑膜。(2) 琐部昙位:译曰疱。经二七日渐渐增长为疮鼓形之位。(3) 闭尸位:译曰血肉。经三七日渐为血肉之位。 (4) 健南位:译曰坚肉。凝厚肉团,经四七日渐至肉坚之位。(5) 钵罗奢法位:译曰支节形位,五支经五七日渐具六根之位。即完具胎儿之驱体也。(见俱舍论及同光记九。)及其出生之后,又分为胎外五位;即 (1) 婴孩、(2) 童子、(3) 少年、(4) 中年、(5) 老年。以至于老死。(见俱舍论十五)可见人生之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吾人学佛贵能由人而修成罗汉、菩萨,来化度一切众生。切不可由人的本位,这样难得人身,而再退化变为其他胎生、卵生、湿身等等下等生物,或更坠落于三途恶趣,那就很对不起自己的性灵了。但是要希望向上不退,必须要趁现生的时候,发学佛的大乘心,就会发大愿力,就有坚固的意志与力量,来保障上进的前程。这是任何人必须及时把握自己,策励自己的一桩重要的大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